醫界新觀念: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化引起、是摩擦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嘉義報導

上圖: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團隊(呂紹睿醫師右5)

上了年紀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有關節問題,導致行動不便或是關節疼痛,尤其是膝關節的退化,在長期不知原因的無效治療下,最後都被迫要以置換人工關節來處理。不過,以往普遍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自然老化現象的觀念,已經受到挑戰!有證據顯示,所謂的退化性膝關節炎,事實上是因為長期發炎所導致,而造成發炎的元凶即是膝關節內部人人都有的構造:「內側皺襞」。換言之,有許多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例,事實上只要適時處理纖維化的「內側皺襞」,阻止它對關節的危害,就可能避免後期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這項發現,已經累積了近萬名病例,並且發表在十二篇國際期刊,是醫策會所認可,足以傲視全球的台灣特色醫療中,唯一的骨科代表。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醫師,在二十年前的一次偶然機會中,發現退化的膝關節中,不論早中晚期,幾乎百分之百的病人在「內側皺襞」上都有纖維化的跡象,從此開啟了他的研究方向。他發現,原來本該是如絲瓜剖面般柔細的「內側皺襞」,隨著年齡的增長、磨損的次數的累積,會逐漸變得像菜瓜布一樣粗糙。由於內側皺襞長期與膝關節軟骨接觸和磨擦,造成了關節軟骨的磨損,而內側皺襞本身的發炎,讓病人產生疼痛。一般醫師在找不到病因的情況下,只能注射玻尿酸或自體血清PRP來緩解,事實上卻沒有解決真正的病灶,最後就是要以人工關節置換來治療。可是,由於病灶沒有被解決,就算換了人工關節,內側皺襞纖維化的問題依舊存在,導致術後滿意度不佳。根據文獻報導,仍有大約30%的病人在置換人工關節後,還會有疼痛的抱怨,並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呂紹睿醫師說,內側皺襞是與生俱來的,但是隨著時間和使用次數會出現纖維化。只要運用關節鏡就可以發現這項病變。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以關節鏡手術與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比例,大約是3:1,也就是說,在每年的1200個案例中,約有900個是只要以微創的關節鏡手術將內側皺襞問題解決,就可以不用置換人工關節;其他300個案例,是由於就醫時間太晚,造成不可逆的關節損傷,還是得要換人工關節。

 不過,由於包括醫療收入、執行技術等許多原因,醫界對於這項早在十五年前就發現的問題,並沒有全盤接受。畢竟置換人工關節的費用可觀,加上不是每個會換人工關節的醫師都會以關節鏡執行內側皺襞相關手術。因此,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開辦了手術學習的認證機制,希望能幫助醫界共同推動觀念的改變。呂紹睿醫師的這項發現的相關論文,十五年來,已陸續登上十二家國際期刊,並在去年得到醫策會選定,是台灣特色醫療中,唯一的骨科醫療技術及新觀念,值得向全世界推荐。

 呂紹睿醫師強調,一直以來,醫界都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老化的現象,是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他的發現足以推翻這種看法,重點就是在發現了內側皺襞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是造成膝關節軟骨逐漸破壞的重要原因,換言之,一般認為自然老化的現象,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在磨損程度還沒有達到不可逆的階段,先處理內側皺襞纖維化對關節的危害,就可以減少、甚至避免日後置換人工關節的可能性。

 呂紹睿醫師呼籲,一旦有非外力引起的膝蓋疼痛,可以透過影像和理學檢查,看看是否是「內側摩擦現象」造成的,即時針對病因治療,不論在初期或中期,治療效果都很好。接受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研發的這項術式治療的病患,最年輕的只有十多歲,年紀最大的則是九十多歲,一樣都不用置換人工關節,術後也都能恢復原本的生活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