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對話-與醫生對話 了解自己的身體

工商時報【本報訊】 《紅樓夢》中,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以後,鬧了很多笑話,這是典型鄉下人或村婦進城,難以避免的舉止。劉姥姥和賈府養尊處優的仕女間的對話,不管多可笑,都無傷大雅。但是,「劉姥姥」一旦進入醫療大觀園,胡言亂語就不可能大而化之解決掉。看病是大事,不一定是嚴肅的事。但是,如果和醫師之間的對話不投機,那真是連半句話也嫌多,當然,看病絕對會變成無法避免的苦差事。 到底看診時間多長才合理,其實要視病人病情是否單純還是複雜而定。以筆者身為小兒外科醫師為例,我們門診看的疾病,大多數很單純,大概一眼就看完,小朋友也難得有其他合併的問題,和家長說明或加上衛教,3-5分鐘,即相當充足,家長也不曾抱怨。如果病情較複雜,或者須要安排手術,則須要花較長時間說明,包括解釋手術的必要性,術前的準備,是否需要住院或門診手術就可以等等。走完這些程序,通常須要10-15分鐘。 但是成年人看病,就不是那麼簡單,尤其身帶多重疾病的長輩,疾病一個接著一個困擾他,常常一坐下來就要話說從頭,忘了醫師看病問診的時間有限,若因此抓不到重點,吃虧的還是病人。怎麼在有限時間內和醫師說話,讓醫師抓到重點,成為現代「劉姥姥」看病非常重要的課題。這項課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從事醫療業務超過四十年的筆者,可以比較客觀地提供個人看法供參考。 如果病人第一次看這位醫師,病人有其他醫院或醫師就診記錄,隨身帶來,但不是一開始看病就丟給這位醫師這份病摘,尤其這份摘要冗長時,更不能這樣做。應該單刀直入、切中要害,也就是把之前最重要的診斷或病名說出來,曾經做過的檢查及處置扼要地說一下,如果有服藥,最好藥袋也帶來。雖然健保署目前有推展雲端藥歷,上網就可以查看先前病人服的藥,但是,病人指著藥袋的藥親自說明那一種服多少,怎麼使用,再和目前就診最重要的症狀或徵候一比對,多數醫師就會了然於胸,很快就抓到重點,如果有須要,醫師自然會翻閱先前其他醫院或醫師就診記錄,供最後判定的參考。 如果病人從未就醫,病人自己最主要的症狀,固然要表達清楚,家族史也變成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以現今科技的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盤踞10大死因前5名的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和糖尿病,只有肺炎可能與家族遺傳扯不上關係,其他都有遺傳基因在作祟。所以,把家族成員的重要疾病講出來,對醫師看病的幫助其實非常大。(摘自本書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