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展 心血管照護、生成式AI應用成亮點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5日電)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今天開幕,各醫學中心中,北榮與廠商合作發展非接觸性心血管疾病監測系統,台大與北醫則利用生成式AI發展自動生成護理報告、腦震盪輔助決策系統等。
台灣醫療科技展今天起至8日在南港展覽館登場,各大醫學中心分別展出各自最新科技應用發展。
台北榮總與醫材商合作,發展非接觸性心血管疾病監測。北榮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正豐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指出,此系統透過人臉識別與AI演算法,用手機自拍鏡頭,就可掌握心跳、呼吸、血氧等生命體徵,目前已獲美國FDA醫材認證;將進一步開發影像式心衰竭預測軟體,讓患者不必進醫院就能掌握心衰竭風險。
考量現代人飲食習慣、生活壓力等增加血管病變風險,發生主動脈擴張時,恐惡化危及性命,國泰醫院開發「主動脈AI篩檢及通報系統」,民眾完成檢查後50秒內即可產出測量結果,並採智慧燈號警示,一發現異常就立即通知放射線科醫師優先判讀,確保及時診治,有效降低主動脈剝離及動脈瘤破裂致命風險。
中風等腦血管疾病發生後,神經復健與肢體功能重建相當關鍵。長庚醫院展出專為此設計的「鏡像手」與「同動車」,以穿戴式動力手部復健器,輔助手部訓練;透過可做多軌跡、免電力的雙側訓練平台,讓病人可以用自己正常側邊訓練患側,有助肩部、肘部功能訓練。
除了心腦血管疾病照護外,生成式AI應用也成這次醫療展一大亮點。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每天透過電話與院外患者聯繫,了解患者狀況,但個案管理師須另行撰寫紀錄,因此院方利用OpenAI發展語音轉文字系統,再自動從逐字稿挑出各項生命體徵,將對話紀錄自動生成護理報告,助第一線節省人力。
台北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則開發腦震盪AI輔助決策系統。影像醫學部神經放射診斷科主任陳震宇說明,此系統利用功能性磁振影像,能預測病人受傷後未來半年至1年的腦震盪症狀變化,成個人化分析結果,協助醫師制定精準治療方案,準確率高達8成。
新光醫院與群聯電子合作,以AI技術識別PET影像中的腫瘤病灶,透過群聯獨家演算法,在大量標註資訊中學習腫瘤特徵,快速識別腫瘤並且精確定位病變區域,協助提升診斷效率和準確性。(編輯:管中維)11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