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商或重福利 低民調特首的路線抉擇

文 ● 楊少強

「資本主義是對香港最好的方程式」,新當選的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如是說。

然而背負「雙低」(低民調、港人對中國低認同)上台,這位香港史上第一位女特首,是否將大派社會福利以救民調?將是香港經濟能否繁榮的關鍵問題。

自她2007年出任發展局長以來,在香港大學民調中,支持其續任比率一直在4成以上;2012年7月起她擔任政務司長(港府第二把交椅),她的民望一直高於特首梁振英。

林鄭的前上司、前政務司長許仕仁曾贈她「好打得」(幹得好)封號。

但曾幾何時,林鄭形象迅速滑落,這次特首選舉她的民調遠輸對手曾俊華,以致被輿論譏為ABC(Anyone But Carrie,誰都可以就是林鄭不行),亦和她的強勢風格有關。

2014年推動政改方案,她和民主派從「有商有量」變「一錘定音」;2015年鉛水污染,她「捍衛公務員尊嚴」,拒絕議員要她喝鉛水。

最近則是推動北京故宮在西九龍建展館,輿論批評她黑箱作業,她回應「若官員都不願下判斷,香港難以發展。」

一貫政策,輕福利少干預

林鄭曾當過社會福利署長,任內提出按通縮削減福利、限制新移民請領資格,讓社福機構瘦身,率先推動公務員減薪等。

學者周永新在為港府諮詢期間,曾建議由政府負擔全民退休保障,林鄭卻批評周說此舉不用加稅是「不切實際」,這些「政治不正確」言行皆讓她大失民心。

過去5年,現任特首梁振英以扶貧、安老為號召,社會福利支出直線上升,比10年前倍增。

這也是被譏為「梁振英2.0版」的林鄭宣布參選特首時,商界質疑她將使香港走向「福利社會」之因。

林鄭的經濟政策以房屋及減稅為兩大主軸。前者核心為增加供給,包括在維多利亞港填海、一地多用、小區重建;後者則是「兩級制所得稅」:企業200萬港元利潤稅率從現行16.5%降為10%。

這些政策未見大發福利及干預房市,延續香港過去數十年自由放任的繁榮基礎,這是林鄭上台能令香港商界安心的理由。

但隱憂卻是「中港矛盾」日趨激烈,參選時林鄭雖獲「中央唯一支持」,但這反讓她因此聲望破底。背負低民調上台的林鄭,是否會為救聲望保官位,走上現任特首梁振英大派福利的「政治正確」之路?

派福利,救支持率最快方法

香港特首可做2屆,但從無人做滿2屆10年任期。

林鄭若想破除這種魔咒,在北京容許範圍內,爭取港人民心是不二法門。

大派福利、干預市場向來是爭取民心最有效方法。只是香港無天然資源,唯一生財工具就是人,而人才之所以願留此地,全在於它的自由開放。

1960年代,香港財政司長郭伯偉奠定「積極不干預」哲學:個人所得標準稅率保持15%,政府量入為出幾乎零負債,關稅與福利津貼極低,減少官僚作業。

經濟自由度全球第一的香港,正是靠這種制度優勢,才能從小漁村蛻變為東方明珠。倘若香港走向大政府高稅負的福利社會,棄制度優勢,逼走能創造財富的人才,這無異於經濟自殺。

自稱「官到無求膽自大」的林鄭,能頂住這股誘惑嗎?這是她上台後最值得關心的問題。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