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想像能源解方 台灣如何走向「淨零」?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能源轉型靠「七個字」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於2022天下經濟論壇冬季場,【議題七】重新想像能源解方發表演說。-2照片提供:《天下雜誌》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於2022天下經濟論壇冬季場,【議題七】重新想像能源解方發表演說。-2照片提供:《天下雜誌》

2022天下經濟論壇冬季場今(12日)於晶華酒店舉行。今年以「疫後新秩序 永續競爭力」為主題,聚焦從國家到企業面對疫後多變未來的各種可能,數位科技的決勝關鍵;以及科技之外,人、事、物的新視野、新生機。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大勢,各國無不想方設法達標。這背後不僅攸關產業發展與競爭力,能源轉型更扮演要角。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操盤台灣能源大計,他在2022天下經濟論壇(CWEF)指出,「風光熱海氫儲匯」將是能源轉型的關鍵。以下是演講摘要:

整理—天下編輯部

現在驅動全世界能源轉型最重要的方向,是必須達到淨零碳排。目前已經有134個國家承諾,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其他包括中國、哈薩克等國家,也陸續承諾在2050年後的特定年份達到這項目標。

台灣「溫減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還沒擺進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是以2050年達成2005年碳排量的一半為目標。這樣的目標有很多模糊空間,我相信,沒有人知道我們在2005年的碳排量是多少,也不知道每個人的行為對碳排造成什麼影響。但「零」是非常純粹的觀念,就是沒有。

碳關稅帶來關鍵轉變

其實淨零碳排談非常久了,但疫情帶來一些改變,最重要的是歐盟開始擬定碳關稅。

各國只要進行貿易,就必須付出關稅,這是能穿透主權國家疆界的重要管道,全世界會更積極、更快速進行淨零碳排。歐盟提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是針對「水肥鋼鋁電」這5個重要產業課以碳關稅。對台灣來講,水泥、肥料不會出口到歐洲,電不可能出口,鋼跟鋁影響較明顯的是鋼鐵業。

但以中鋼來講,生產效率並不比其他輸入鋼鐵到歐盟的國家差。因此雖然受碳關稅影響,但其實衝擊不會那麼大。怎麼讓台灣走向淨零?最重要的是先盤查碳的來源。台灣目前大概有56%是在電力,34%是非電力使用,另外10%是產業製程排放。淨零排放會讓一些能源被踢出能源市場,或者是大幅降低佔比,影響最大的是化石燃料。如果全世界在能源的遊戲規則是要減少使用化石燃料,對台灣來說,在公平競爭狀態下,有助於經濟發展。

翻轉能源進口,要做好七件事

我們每年GDP在成長,能源使用也跟著變化。2000年以來,台灣能源進口佔GDP比例最高曾佔14.85%,意思是,賺7塊錢,有1塊錢拿去買能源。但我們未來絕對會減少進口化石燃料,增加再生能源的投資。要翻轉依賴能源進口,簡單講有7個字:風、光、熱、海、氫、儲、匯,也是接下來能源轉型最關鍵的面向。

風是風力發電,也是接下來再生能源發展最快的項目。2026年開始,每年陸續會有1.5個GW(百萬瓩)的離岸風電供企業購買,估計最少有55億度電。光是太陽光電,熱是地熱,經濟部去年最後一天還開了一整天的會討論地熱;海是海洋能;氫能可以是進口的零碳能源,也可以是中介的儲能方式。

儲是儲能,台電與能源局正在規劃,2025年前要完成2組約可儲存200萬度電的儲能設備,分別會結合太陽光電,以及應用在台電的調頻系統。這兩組儲能設備對於台灣的電網穩定,會有很大貢獻。

匯是碳匯,CCS(碳捕捉與封存)跟CCU(碳捕捉與利用)都是重要的發展方向。我們會考量本土的發展條件,處理技術問題,並設法結合國內法規。經濟部近期開了很多技術小組討論相關問題。國發會也很快會對外說明台灣的減碳路徑,公開與社會各領域對話。

風電、光電較能掌握成本

台灣因為沒有太多化石礦產,在石油時代缺乏天然資源;但在新的淨零碳排時代,再生能源是需要透過製造技術、生產設備取得大自然的能量。我們在盤點再生能源相關技術的成熟度與競爭力,但關鍵在成本。一是法令框架的時間成本,一是純粹的技術成本。再生能源有個特色,當前期投資確定後,發展愈久、愈有規模經濟,成本會下降,不像使用化石燃料的發電機會受燃料成本影響。雖然風電、光電有間歇性,但比較能明確估計與掌握成本,這是我們現在在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