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壓力大!醫「4點」曝醫療困境

▲張上淳日前表示,「過去,不少醫師不喜歡做重症。既辛勞壓力又大。重症在平常的量能是足夠的,但在大量重症病人湧入時,對醫療體系是相當的壓力。」ICU醫師陳志金便利用此機會,在臉書發文談及「重症醫療的困境」。(示意圖/翻攝Pixabay)
▲張上淳日前表示,「過去,不少醫師不喜歡做重症。既辛勞壓力又大。重症在平常的量能是足夠的,但在大量重症病人湧入時,對醫療體系是相當的壓力。」ICU醫師陳志金便利用此機會,在臉書發文談及「重症醫療的困境」。(示意圖/翻攝Pixabay)

ICU(加護病房)醫師陳志金昨(8)日在臉書發文提到,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目前死亡率高是因為病人年紀大、重症比例高,重症的負荷壓力較大。過去,不少醫師不喜歡做重症。重症專科又辛勞,壓力又很大。重症在平常的量能是足夠的。但是,在這種大量重症病人湧入的時候,對醫療體系是相當的一個壓力。」他便利用這個機會,讓大家瞭解「重症醫療的困境」。

陳志金表示,重症醫師和團隊經常是關在加護病房內和死神搏鬥。但是,民眾對重症醫師大都不瞭解,「重症」醫師還經常被誤認為是「急診」醫師,因此他才會成立這個粉專,刻意使用「ICU」這個名稱,出版《ICU重症醫療現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瞭解、支持,甚至願意投入「重症」領域。他也提到,雖然重症界的前輩們,已經向衛福部爭取了多年,「重症專科」依然沒有被承認是「部定專科」,沒有獲得應有的名份與肯定,只有在重大災難或疫情時,像是SARS、流感、登革熱、塵爆、地震、火災、新冠肺炎時,才會偶爾被提起,災難、疫情過去了,這個「專科」又會再度被遺忘。

陳志金指出,最近大家在提到治療新冠病人氧合不佳的「超人姿勢」(正確的名稱叫「俯臥通氣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它並不是什麼新的東西,它是嚴重肺炎、敗血症或是其他原因,合併「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時的重要治療,行之有年,可以改善病人的死亡率,它不必使用什麼先進儀器或是高價藥物,但是卻很耗人力,每次俯臥需要3-5位護理師的協助。而這麼耗費人力的治療,各位知道,健保給付多少錢嗎?「『零元!』沒錯,耗費這麼多人力,尤其在新冠肺炎時,需要更多人穿著防護衣在做這件事,而做這件事的回報是:病人和家屬的感謝、病人的康復、醫療團隊的成就感,獨獨沒有任何金錢上的回饋!還願意這麼做的重症團隊,真的是很佛心。」

▲ICU醫師陳志金。(圖/翻攝自臉書粉專「Icu醫生陳志金」)

陳志金也提到,「高流量鼻導管供氧HFNC」在此次疫情中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它的使用,讓病人有機會可以避免掉插管,同樣的,它也不是什麼新的東西。這個「好用的東西」,它的「導管」也是健保沒有給付的,醫院也不能向病人收費,要請病人家屬自行向醫療器材行購買(約三千元),佛心一點的醫院(或者病人經濟有困難、或有醫療糾紛的時候),醫院還會「自行吸收」。

陳志金透露,以上這兩項,醫學會這兩三年來,極力向健保署申請給付,都沒有通過。希望經由此次疫情,能夠讓官署瞭解這些處置的重要性,有機會通過給付。他更直言「不要在有需要的時候,才會想起重症醫師!重症醫療,是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的『基礎高速公路建設』,是需要花費來維護的。」他認為,對於重症醫療的不分,平日就要投入資源栽培、建立好的制度,等到萬一發生重大災難或是疫情的時候,才能夠發揮它的最大效能,同時坦言「如果,一次又一次,都是靠醫療團隊的『愛心』、『功德』與『使命』,那麼,很可能,我們就會看到越來越少人願意投入重症領域。」

文末,他也表示,自己只是有感而發,發發牢騷而已。「說好的,我們還是要堅守崗位,正向抗疫!」同時不忘感謝所有堅守崗位的抗疫伙伴們,尤其是重災區的ICU團隊,「向你們致敬!辛苦了!」(編輯:許苡晴)

▲ICU醫師陳志金在臉書發文談及「重症醫療的困境」。(圖/翻攝自臉書粉專「ICU醫師陳志金」)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美國將陷入通膨?謝金河曝「美中角力」結果:壓力在中方
指揮中心的評估有問題?醫怒譙「2縣市首長」:到處破口
便宜和高價的咖哩差在哪?老饕曝「爽口關鍵」:一吃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