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感染」新定義 發病3個月內符合「兩條件」得再隔離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逐步趨緩,雖確診數穩定下降,但仍有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的威脅,恐造成重複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月1日)公布「重複感染」(或俗稱「二度感染」)定義與處置原則。已解除隔離的確診個案,在發病1至3個月內,出現「症狀惡化」及「PCR陽性、Ct值小於27或是快篩陽性」兩條件,醫師可進行法傳通報重複感染,並比照新的確定病例處理。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公布「COVID-19(新冠肺炎)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以利醫界對符合「重複感染」定義之病例進行適當處置有所依循。

羅一鈞指出,已解隔治療的確診個案分成兩種狀況,一是在確診後1至3個月之內,若確診者經醫生評估後,確認有出現「症狀惡化」,並經PCR檢驗呈陽性反應且Ct值小於27,或抗原、核酸快篩陽性,醫師即可進行法定傳染病通報,勾選「疑似重複感染」的欄位。

對於確診後1至3個月之內通報「疑似重複感染」個案,後續將再由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各區管制中心研判是否為新的確定病例。不過,羅一鈞強調,疾管中心大部分都會尊重醫師的判斷,除非特殊情況改判排除重複感染,否則會以臨床通報為主。若研判為新的確定病例,法傳系統即會啟動後續開立法定文書流程,包括寄發自主回報疫調系統簡訊、開立居隔通知書等等。

另一種狀況即是於發病日或採檢日間隔至少3個月以後,認定是否為「重複感染」的條件比較寬鬆,不需要依據症狀惡化為必要條件,只要PCR檢驗陽性且Ct值小於30,或抗原、核酸快篩檢驗陽性,醫師即可進行法定傳染病通報為新的確定個案,相關防疫措施及醫療處置即可在通報後自動啟動,不需再經疾管中心另外研判確認。

衍生一問題,醫師端該如何知道病患確實曾確診過?羅一鈞說明,醫師可向病患詢問是不是有健保快易通或相關文件證明,或至健保系統查詢先前檢驗結果。

更多太報報導

◤防疫不鬆懈 齊心抗疫情◢
醫用口罩安心選 一片不到3元
75%酒精乾洗手 特惠價只要59元
必備酒精濕紙巾 隨身攜帶輕鬆防疫
奈米超濃縮抗菌洗衣精 大容量限時9折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