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亞洲」推手坎博當「亞洲沙皇」 拜登政府會如何執行印太戰略?

2012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重返亞洲」策略,把外交重心從中東、歐洲移往亞洲,當時身為國務院亞太助卿的坎博認為,白宮國安會過度介入外交業務,不過他現在出任新總統拜登設置的國安會新職位「印太事務協調官」,儘管這凸顯拜登政府仍重視亞洲,但學者直言,該策略做比說重要。

63歲的坎博(Kurt M. Campbell)是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又稱亞洲再平衡)策略的推手之一,但他2013年就卸下亞太助卿職務,2017年上台的川普政府決定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成為重返亞洲策略走向失敗的訊號,不過坎博現在出任印太事務協調官一職,則是傳遞拜登(Joe Biden)對亞洲的承諾。

重返亞洲有用?各國看法不同

「(拜登)新政府的組成強調(亞洲)此區域受歡迎」,日本外交大臣茂木敏充15日表示,「我感受到坎博和新政府其他成員與我們政府有很深的關係」。英國諾丁漢大學在馬來西亞的亞洲研究所研究員威爾許(Bridget Welsh)直言:「不可能回到過去,他們(美國)看來認為重返亞洲有作用,東南亞卻不這麼想。」

近來解放軍機艦密集擾台、軍演不斷,美軍在台海、南海偵巡頻率也大增,美中台是否會擦槍走火引爆衝突,更成為各方關切焦點。(美聯社)
近來解放軍機艦密集擾台、軍演不斷,美軍在台海、南海偵巡頻率也大增,美中台是否會擦槍走火引爆衝突,更成為各方關切焦點。(美聯社)

拜登新政府的印太戰略會如何執行?(美聯社)

威爾許告訴《日經亞洲》:「許多東南亞國家停留在美國可做得更多,卻沒做到的現實中。」澳洲智庫「洛伊研究院」(Lowy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則稱:「我想重返亞洲在理論上是非常成功的政策,且多數區域國家都歡迎,只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因國家而異。」

馬利德讚揚坎博對東南亞事務有豐富經驗,但也表明「美國面臨歐巴馬時期就有的問題,甚至更多,中國在該區域的經濟地位已比10年前高,反觀美國的地位則是變弱」。他直言,美國和中國在亞洲勢力的消長,「使得美國協助該區域,以及進行對話,都是靠著軍力,這也是中國準備挑戰的部分」。

各國想兩全其美成美國難題

南韓梨花女子大學國際研究學者李雷夫(Leif-Eric Easley)說,南韓認為「重返亞洲是很好的想法,但未適當執行」,「川普在貿易議題上與中國直接碰撞,讓南韓在其安全盟邦及最大貿易夥伴之間坐立難安」。此外,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立場也是進退兩難,因此拜登政府應表明此策略不是反對、排擠、畏懼中國。

東協各國領導人合照的傳統握手方式,對美國總統川普而言似乎很吃力(AP)
東協各國領導人合照的傳統握手方式,對美國總統川普而言似乎很吃力(AP)

東協各國領導人合照的傳統握手方式,對美國總統川普而言似乎很吃力(AP)

「我們對(美國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對抗中國的策略感到不適」,前印尼駐美大使賈拉(Dino Patti Djalal)告訴《日經亞洲》,「東南亞不會照單全收,我們習慣單點(a la carte)」。馬利德稱,美國面對「平衡難題」,因為多數區域國家「想要兩全其美」,「他們要強大的美國,又擔心美國獨斷會激怒中國」。

《日經亞洲》指出,坎博透過在日本外務省雜誌《外交》投書,表明自己認知到細微差異,「如同在冷戰期間,沒有明確完整的地理邊界從『美國幫』劃出『中國幫』,大部分國家希望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取得平衡,保留他們的經濟機會和政治自主權,美國要做的是堅定、明確應對中國挑戰,尋求組成團結外交立場」。

人權回歸核心成另個問題

另外,坎博不用擔心日本及南韓身為美國盟邦的承諾,但要為日韓之間的歷史恩怨搭建橋樑,包括南韓法院要求日本賠償,而日本自民黨部分成員近期提議封殺南韓駐日大使。李雷夫說:「川普不太在乎自己和日韓的關係,(準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及坎博則確實會強化美國盟邦網絡。」

川普與金正恩兩年前在新加坡的「川金會」曾給東北亞和平帶來無限希望。(美聯社)
川普與金正恩兩年前在新加坡的「川金會」曾給東北亞和平帶來無限希望。(美聯社)

川普與金正恩兩年前在新加坡的「川金會」曾給東北亞和平帶來無限希望。(美聯社)

不過在北韓議題上,李雷夫稱:「(南韓)文在寅政府過度強調川普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會面的重要性,拜登必須透過開放與北韓談判的大門,同時維持制裁和威嚇,以保有此看法。」人權可望回歸外交政策核心議題,但部分亞洲國家較適應川普政府對人權不聞不問。

「民主黨過去曾試著就巴基斯坦、喀什米爾及人權,還有宗教自由展開對話」,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O.P. Jindal Global University)國防戰略教授潘卡伊‧賈(Pankaj Jha)直言,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不會接受此事,因為不想「聽從指示」,這會讓美印關係陷入「冷凍期」。

落實印太戰略 美國要站出來

《日經亞洲》提到,拜登時期的印太戰略第一步就是現身與傾聽,美國2016年首次和東協(ASEAN)舉行峰會,川普僅2017年出席,之後就都未與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張嘉松(Alan Chong)說:「這些會議有助於東亞,包括北邊的日本、兩韓到南邊印尼的所有地方保持和平。」

張嘉松表示:「雖然參加每場會議很累人,但我希望拜登至少能參加1/3場。」被問及拜登的印太戰略可與歐巴馬時期有何不同,張嘉松認為,「他們可試著正面迎接中國挑戰,我想對中國採取強硬軍事態度的時機已過,因為川普不在乎亞洲」,並稱美國也錯過重振經濟的時間點。

張嘉松直言,美國在道路、鐵路等基礎建設、機場建設及維護、港口建造等領域都有專業技術,「為何美國放棄這些?反而是中國在積極興建」。他表示,坎博能夠幫助美國在投資亞洲部分,為美國經濟帶來長期好處。賈拉則強調:「亞洲很重要,美國是太平洋強權,但若美國不站出來,就會令人質疑。」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如何擺脫中國威脅,打造平衡、繁榮的亞洲秩序?美國首位「印太大總管」坎博全盤解析
相關報導》 拜登可延續川普與台灣合作項目 美國前亞太助卿坎博:歐洲準備好談中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