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台灣職場,這些「症頭」要戒掉!

作者:西西瑪/換日線專欄

在職場工作的您,是否注意到自從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辦公室中多了幾位所謂「海歸派」的新同事?根據 yes123 求職網在今(2021)年 1 月份所公佈的問卷調查,有 22.3% 的受訪者過去曾有過海外工作經驗,但目前已返台求職或工作,顯示一波海歸潮席捲而來,使就業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以筆者目前所在的台灣公司為例,自去年以來,包括筆者本身,就有 4 位協理、副總級的新進員工,在去年疫情期間自中國、越南返台重新投入台灣職場。其中,除了筆者外,每位的海外年資都超過 10 年以上。

據公司人資主管統計,去年一整年是公司 30 多年來高階主管增量最高的一年。筆者所處的公司在業界上是相對保守的,人才招募也相對不這麼積極。那麼可想而知,市場上其他高速成長的新興公司,勢必也在這一波海歸潮中進補了不少人才。

許多人可能也正意識到,面對這一波海歸潮,許多公司的氣氛與文化正悄悄的產生變化。某次筆者在與公司一群基層員工的餐敘中,正好聊到相關的議題,才發現本地員工們對於海歸存在著褒貶不一的評價,也正好讓筆者反思,哪些海歸的「症頭」應該盡快改掉,哪些又該善加利用。

言必稱當年

多數員工分享,最受不了職場海歸的第一件事,就是總愛把當年在國外的「豐功偉業」掛在嘴邊,三句話不離「我當年在上海的時候」、「你知道胡志明市的XXX公司或XXX工程嗎?那是我負責的!」,筆者常常試著沉澱與反思,他人並未經歷過自己所經歷的這些人、事、時、地、物,自然很難有相似的認知與體悟,動不動就以自己的海外經歷為開場或前提,其實只是無形間將彼此之間的距離拉得更遠,形塑一道區分你我的圍牆,不但無助於相互理解,更容易招致因厭惡炫耀而產生的反感。

與其如此,不如直接將過去的經歷和心得提煉出來,去掉那些前提和包裝,直接與他人分享核心,當對方有興趣深入了解或請求來源時,再加以補充是出於自身的哪一段海外經驗。如此一來,內容或許是一樣的,只是因為順序的不同,卻能引發全然不同的效果。

特定用語

「合同」、「互聯網」、「新能源車」、「項目」或一些翻譯人名、翻譯電影名稱⋯⋯等用詞的差異,是最容易區分中國海歸的方式。以筆者自身的經驗,在公開場合如果不經意的冒出幾個「中國用語」,馬上就會換來路人的一記白眼。只是在一味批評的同時,不妨也能換位思考,眾人只見到我們如今的格格不入,卻沒見到當我們初來乍到在對岸工作生活時,也同樣經歷過一段用詞轉換,與當地人格格不入的過程。如果了解了這些後,是否能夠給彼此更多一些諒解。並且有些新事物或新詞彙,確實是我們在海外時期才出現的,再加上中國的訊息高牆阻擋,自然不一定知道台灣如何翻譯或詮釋這些新事物。

最好的建議還是,無論您目前仍在海外或未來即將離開台灣,在認識一件外來新事物時最好能夠直接了解原文,並直接以原文與人溝通,再禮貌性的請教當地的翻譯,不失為一個體面又尊重他人的做法。

「別人可以,我們為什麼不行」

筆者與公司幾位海歸高階主管共事後的感想,還是在於他們普遍對台灣市場充滿不切實際的期待,最常聽到的論述不外乎是「中國在這部分已經做得如何先進了,我們為什麼不能?」、「連中國的 2、3 線城市都開始推動某項新事物或新技術了,我們再不跟上就要落伍了」。

首先,中國的營商環境有著大量政策去支持並引導外來企業技術開放甚至移轉,賦予這些力量的,並不在某個個人或企業,而是政府。例如:筆者所在的房地產領域,中國確實在推動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資訊化建模)和所謂的智慧建築相當積極,但其背後所反映的還是中國民眾與企業無法擁有建築或土地產權的事實。透過這些技術,政府能對每棟建築的人流、出入和突發狀況⋯⋯等訊息進行監控。最後,則是透過強制的技術開放和移轉,建構屬於中國自主的技術與知識產權。

因此,當我們在抱怨許多「台灣為什麼不能?」或感嘆台灣市場太小,外國廠商的設備或技術不願配合或提供開源資源時,不妨反問自己,那樣的營商文化與環境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海歸派」所背負的使命與期待

筆者某次與一位公司的海歸主管單獨用餐時,該主管語重心長的對筆者說:「看到你回台灣半年內就重新融入職場很好,但我要提醒你,不要太快被同化,因為那是我們當時出去的原因,也是我們被找回來的理由。」細細咀嚼,我並不認為這段話是出於某種優越感,而確實是我們因為某些原因有機會走出國門,在海外有段不是人人都有的經歷,就應該保有自己的差異化,在務實且符合當地現實的情況下,將這些經歷拿出來與現有環境激盪、碰撞出新的火花,不驕不躁的背負著能力所及的使命感,或許就是上天賜與我們海外經歷的初衷。

當然,台灣社會如何看待這一群海歸派,還是存在著的褒貶不一的意見,只是隨著時間流逝,有些人回來並留下,撕下標籤,回歸平靜;又有新的一群人貼上標籤,出發啟程,循環往復,其實不存在爭辯的意義。返台屆滿一年多,我常常覺得「家」或許就該是這樣,有一點舊、有一點不那麼完美,有些人犯錯、有些人原諒,有些人喜歡安逸、有些人勇於冒險,不變的是,每個角落都有著滿滿的溫度和回憶。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致重返台灣職場的「海歸派」:別太快被「同化」,但這些「症頭」要戒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人才在中國大陸的優勢是什麼?──便宜、有品味、半個局外人
「在你成為改變者之前,奉勸千萬別回來」──一個海歸人才的血淚告白:為什麼我無法適應台灣職場?

作者簡介:

西西瑪,兩岸工作者,曾任職於中國房地產集團,因新冠疫情影響返回台灣重新出發。

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