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強國的核心策略

從1997年至今,中國大陸約5年召開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擬定金融發展的頂層設計與系統規畫。不過在上月底的會議提升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意味著中共中央對金融工作高度重視,也決定將過去不盡如人意的工作更加集中統一領導。

台灣媒體在報導時,偏重「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等風險管理層面,也就是維穩、防亂。然而這個方向,卻忽略了首次提出的「建設金融強國」願景。如過去提出的製造強國、科技強國一樣,強國的重心除了防守之外,肯定也有攻擊的環節。就像足球競技一樣,守門員超強的球隊最多只能不失分,打和無法取勝,當然也就無法成為足球強國。

台灣媒體找錯了首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重點,原因何在?不管是基於優越感還是自卑感,台灣輿論習慣放大對岸的負面消息,如個別人謀不臧的金融腐敗、中小銀行的擠兌,或非法集資爆雷等金融亂象。但其實以大陸的經濟總量、存款規模、股債及保險資產的體量而言,偶有金融群眾事件並不算上系統衝擊。

當然,防控金融風險十分重要,因其傳導性又快又強又廣。然而大陸中央治理習慣是不輕易畫大餅,一旦做出某種願景表述,通常意味著調查研究工作就緒,將集上下之力全力以赴達成目標。在中美競爭白熱化的當下,中國大陸提出「金融強國」口號,強調金融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表示在國家戰略中,金融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服務實體經濟始終是金融工作的主線。此外,這次會議也特別強調重大戰略、重大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包括科技創新、惠普小微、綠色發展等相關產業。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巨量的資金支持不可能完全來自國家與政府預算。因此,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的主動角色更加重要。

穩健的金融體系,特別是活躍的股、債、保險市場,對實體經濟源源不絕輸入活水至關重要。只要活水長流,無須多少國家資金扶持,已可以大力推動經濟蓬勃運作。然而一個冰冷的股市安能發揮樞紐作用,安能優質服務實體經濟?大陸股市長期在3000點上下載浮載沉,走勢疲軟無力振作,推動經濟的能力當然極其有限。

對比中美股市大盤的本益本,一邊是令人食如雞肋的12倍,一邊是令人食指大動的24倍。很難想像經濟體儲蓄率高但金融市場如此萎靡,反倒是絕大多數人借貸度日的市場卻元氣十足?固然美國金融霸權有戰後美元儲備體系形成的背景,但中國在逐漸減少對美貿易依賴,強化對金磚、東協、中亞、海灣、非洲、拉美的經濟來往後,不可能再為美元作嫁、仰美元鼻息。大陸決策高層深知,金融領域不成強國,則近悅遠來的可持續基礎難以紮實長久。

「一帶一路」倡議十年,至今才略見成果,連美國都祭出「香料之路」來抗衡。「金融強國」新願景提出,大概沒有十年以上也難見成效。但長遠來看,對全球南方去美元化的國際新秩序,這肯定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起點!(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