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中國與裴洛西積怨已久 大動作反彈不僅因其議長身分

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中國大加撻伐。最早報導裴洛西計劃訪台的《金融時報》一篇文章指出,中國之所以如此關注裴洛西訪台,主要是因為裴洛西長期關注中國人權、與中國對抗的立場;另一方面,裴洛西堅持訪台,除了不打算屈服於中國,對她個人而言,也是締造她為人權和民主發聲的最新紀錄。

《金融時報》指出,裴洛西訪台不僅引發中國譴責,美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白宮擔憂引發危機,總統拜登雖然沒有親自與裴洛西談論訪台之行,但派遣高級官員向裴洛西解釋訪台風險。

圖片
美眾院議長裴洛西於台灣總統府。路透社

裴洛西的前幕僚長、現任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成員白嘉玲(Carolyn Bartholomew)表示,裴洛西應有將拜登團隊闡述的風險聽進去,但裴洛西必須衡量許多因素,包含《金融時報》報導她可能訪台後引發的各方意見,「她是一個會接收大量資訊的人,我相信她認真權衡過他們告訴她的事,而其他因素更加重要,尤其是新聞報導出來後,不訪台就等於向中國低頭」。

白嘉玲指出,裴洛西對中國的看法,在1989年六四天安門大屠殺事件發生時,就已經決定了。裴洛西之後為西藏、新疆、香港等議題發聲,部分原因也是基於天安門事件後引發的長期信念。

1991年,裴洛西隨團訪北京時,裴洛西和另外幾名美國官員在天安門廣場上拉布條,寫著「獻給為中國民主事業犧牲之烈士」,結果遭中國驅逐出境。

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台灣問題專家布許(Richard Bush)的前主管曾在當年與裴洛西一同訪北京。布許表示,中國更關注的是裴洛西的人格特質,而不是裴洛西身為眾院議長、美國總統繼任順序第二人的身分。

布許指出,對中國而言,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否相信自己正在應付的這個人心裡懷有的意圖。對於裴洛西,他們認為自己有理由不相信──主要是因為當年他們邀請她去中國,結果她卻跑去天安門」。

裴洛西也堅定保護中國異見人士,包含支持立法為那些試著逃離中國鎮壓的學生提供美國公民身分。流亡美國的中國異議人士魏京生表示,裴洛西擁有關鍵資訊,是因為她會聽取活動家的說法,「隨著時間過去,她證明自己在中國議題上的看法,經常比其他人更正確」,而且只要裴洛西做出決定,就很少有人能阻止她。

議長畢業旅行?贏得更多共和黨讚美

裴洛西並非首位訪台的美國眾院議長,1997年共和黨籍的金里契(Newt Gingrich )才是,但中國這回反應比25年前大得多,部分原因是共軍也比25年前強大,隨著全球格局變化,中國如今是強權大國,自然不能與當年相提並論。

而裴洛西這次訪台,在美國引發的讚美主要來自共和黨,參院50名共和黨籍議員有26人聯合聲明支持她訪台;共和黨認為,若放棄訪台,將會顯得美國軟弱。《金融時報》指出,相形之下,民主黨的沉默更顯得引人注目。

《金融時報》引述一名民主黨籍議員的說法,指出「裴洛西此行也是在鞏固自己的政治遺產」,倘若共和黨在11月期中選舉時拿下眾議院,裴洛西將必須卸下眾院議長的角色,「這是她職涯告別之旅的一部分,而且她一直都想去台灣」。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