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台灣國安官員希望鴻海撤出對中國紫光集團投資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台灣國安官員希望鴻海撤出對中國半導體商紫光集團的約8億美元(約240億元台幣)投資,因為面對中國不斷加強威脅,台灣希望能與美國更密切結盟,更不希望得罪美國。

《金融時報》指出,鴻海7月14日公告,子公司「工業富聯」斥資人民幣53.8億元(約新台幣238.3億元)間接投資紫光的控股股東「北京智廣芯」。「北京智廣芯」則擁紫光集團100%股權,鴻海因此將成為紫光第二大股東,但這筆交易將使鴻海夾在美國與西方的科技競爭核心裡。

圖片
鴻海位於台北的大樓。路透社

一名參與國安事務的台灣高級官員對《金融時報》表示,這項投資案「絕對不會通過」;另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台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尚未正式審查此案,但國安會和陸委會的官員皆認為必須阻擋這項投資案。

鴻海宣布對北京智廣芯投資後,經濟部投審會警告,鴻海因未事先將這筆交易事先提交審查,可能被罰款新台幣2500萬元。

官員表示,據信鴻海沒有違反其他規定,因為這筆交易低於台灣對鴻海在中國子公司工業富聯所設定的投資上限。但知情人士稱表示,當局已找來國安官員進行審查此案,這種程序一般而言只會用在對政治或國安有影響的爭議投資上。

熟悉鴻海的人士表示,「很顯然,現在他們已經把這件事提升到國安層級」,投資前景轉暗淡,台海局勢越來越緊張,看起來通過審查的難度更高。

分析師認為,投資紫光對鴻海來說是有道理的,鴻海傳統上專注低利潤、勞動密集型的電子產品組裝和生產,但正企圖加強半導體事業;而中國紫光在債務重組的過程中雖放棄了一些資產,但在對於中國擺脫依賴進口晶片的計畫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而這也能為鴻海增強目前沒有的能力。

台灣政府擔心,這筆交易可能使鴻海為中國加速發展科技的野心提供資金。雖然鴻海已逐漸把產線分散到中國以外,但75%產能仍在中國,要剝離很困難。因此,一名在中國的台灣科技企業高級主管表示,解決辦法是,鴻海把在中國的關聯企業更在地化,將移不出去的資金投入在中國的新資產。

台灣官員認為,這種發展可能削弱台灣的經濟力量,讓中國有更多可施壓台灣的籌碼,「怎麼能讓我們最大的其中一個企業成為打壓台灣在全球市場地位策略的主力?」

台灣政府格外擔憂,鴻海在這筆交易中的夥伴、中國投資公司「智路資本」,與中國政府有密切關係。此外,官員也表示,台灣必須小心,不要被認為幫助中國在科技上與美國競爭;一名官員指出,尤其是現在,美國剛通過《晶片法案》,加強國內製造晶片的能力、與盟國阻止技術流向中國,「我們必須小心自己站在什麼立場」。

更多太報報導

更多相關新聞
7月稅收年增22% 台股交易萎縮證交稅創下連7黑
台股跌破萬五 三大法人賣超190.61億元 外資連三賣
台積電7月營收1867億 較去年同期大增49.9%
升息利多 台企銀前7月獲利52.68億元賺贏去年
鴻海三率三升!Q2每股賺2.4元 獲利創歷年同期新高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