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楊金龍:CBDC技術非競賽 並無先發優勢

【時報-台北電】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應邀出席財團法人中技社特主辦的《貨幣數位化與台灣金融產業的未來》研討會,以「央行貨幣的支付功能與CBDC的發行」為題演講,他強調,客觀的說,CBDC的技術並無先發優勢,各國在CBDC的發展並非競賽,而是要確保CBDC的發行至少須切合國內需求。

楊金龍表示,數位轉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已是不可逆的趨勢,這波數位風潮也吹向我們每天使用的貨幣。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居家辦公、減少外出及保持社交距離等新生活型態,間接降低了民眾面對面支付的機會與意願。在這個實體加速往數位變遷的過程中,央行是否發行「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受到各界關注。主要是因央行貨幣不僅在支付體系有其關鍵的功能,而且攸關央行貨幣政策執行與金融穩定。

央行貨幣是支付體系最安全的清算資產,也是貨幣政策執行及金融穩定的基礎。楊金龍指出,現行央行貨幣包括銀行存放在央行的準備金及央行發行流通在外的現金,均有國家信用保證,是最安全、廣受信任的資產。國際間發行CBDC的政策具有三種政策意涵,即促進普惠金融、維護央行在支付體系的角色、因應數位支付未來趨勢。

但台灣電子支付多元便利,現金使用情形良好,與歐美主要經濟體相同,政策考量與研究腳步與他們一致。楊金龍認為,所以主要的是因應數位支付未來趨勢,主動瞭解CBDC的技術挑戰及成本效益,持續探討可能的技術解決方案與最佳運作模式;未來CBDC如果推出,最好能發揮出有別於其他支付工具的價值與功能。

儘管各界對CBDC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但在探索這項新領域時,許多理論上的理想與效益,都將一一面臨技術上與實務上的考驗與挑戰。他說明,美、加、英、歐、日、瑞士及瑞典7國央行與BIS共同訂定三項「CBDC基本原則」,即「無害」、「共存」及「創新與效率」,做為發行CBDC的基礎。即創新雖開啟發展CBDC的機會,但如果為金融、經濟體系帶來風險,並損害大眾對央行貨幣的信任,這樣CBDC的潛在效益也無從彰顯,所以必須在確保「無害」與「共存」前提下,「創新與效率」方具有實質意義。

推動CBDC一般有四個步驟,首先是技術研究,其次是驗證的試驗階段。楊金龍解釋,但在試驗階段後,要進入第三階段先導計畫進行試點,或進一步實施第4階段全面上線之前,還須具有三項先決條件,即廣泛利害關係人的支持、穩健成熟的技術、堅實的法律架構,準備就緒,才是推出CBDC的適當時機。

央行去年6月完成第一階段有關技術可行性研究,瞭解分散式帳本技術(DLT)應用的局限性,特別是其運作效能尚無法滿足即時、高頻、大量的支付交易需求。他說,目前正進行第二階段「通用型CBDC試驗計畫」,進入技術實驗階段,藉由建置CBDC雛形平台,模擬CBDC在零售支付場景應用之試驗,預期明年9月完成。且考慮未來將以這階段的模擬成果,做為社會大眾討論的基礎,廣泛徵求外界意見,供本行從更多元的角度,評估CBDC發行的可能性。

楊金龍強調,CBDC的技術並無先發優勢,各國在CBDC的發展並非競賽,而是要確保CBDC的發行至少須切合國內需求。先發行的少數國家為解決其國內特殊的支付環境問題,固然能先行試驗CBDC的技術,但也得承擔該技術的潛在風險。其他多數國家則有後發優勢,包括借鏡其發展經驗,進一步防弊興利,建構更周延的CBDC生態系統。

目前對於是否急於發行CBDC,存有正反兩面看法,這些爭論無非在顯示CBDC茲事體大,需審慎處理,Fed主席鮑爾也一再強調「做得正確比搶第一更重要」。央行目前仍將務實研究試驗,持續探討CBDC的未來性,釐清CBDC在未來台灣支付藍圖中的定位與角色,確保在未來支付政策的周延,能與央行經營目標,即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協助經濟之發展等,達到相輔相成。(新聞來源:工商即時 呂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