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水獺的生與死

作者:林良恭(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歐亞水獺獲選金門生態大使,但路殺危機依然堪憂。(圖片來源:金門縣政府)
歐亞水獺獲選金門生態大使,但路殺危機依然堪憂。(圖片來源:金門縣政府)

每次聽到金門水獺發生路殺,就覺得好像一位戰地孤兒在監獄裡平白被虐而死的感覺般。

人類的馬路本來就不是動物正常該走的路,水獺怯生生走上去的結果,一不小心就命喪車輪下。動物的死亡本是生命的正常現象,然而最讓人氣餒的,是「死在不應該有的原因、不應該發生的地方」。

水獺不只是金門,甚至是華南地區僅存

水獺在台灣已消失蹤跡多年。我曾在東京科學博物館檢視當年日本人在台灣採集的標本,採集地的紀錄是曾文溪及大肚溪口,那是80年前。而回想36年前,我在進行碩士論文的研究時,牠已經是謎樣的物種,當時有人送我一個水獺頭骨,說是在霧社萬大水庫被抓到的。

那時水獺已被《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瀕臨絕種動物」,牠的命運就快要像雲豹一樣,正等著被某位生物學者在科學期刊上,「發表宣告台灣的水獺已絕滅」(extinct)。但是天佑水獺,如今牠在金門還活著。

金門水獺的分類地位,乃屬於所謂的歐亞水獺(Lutra lutra),本種分布範圍廣泛,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整理資料,幾乎涵蓋整個歐亞大陸(不包括極地、高原與乾燥地區)。

原本中國的浙江、福建與廣東等沿海省分亦有,但IOSF(The International Otter Survival Fund)的報告指出,中國學者認為福建省的水獺族群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2015年夏季,筆者曾前往廈門地區進行水獺分布調查,並與廈門大學學者意見交流,皆認為福建地區已多年未曾有歐亞水獺的目擊記錄,很可能已經消失。

因此,金門地區的水獺族群極可能是華南地區(包括台灣)僅有的歐亞水獺穩定族群。而日本的歐亞水獺已在2007年宣告絕滅;韓國則正努力地復育中。

金門水獺,戰地孤兒

說實話,金門的水獺族群因戰地的關係,長期沒被人注意,一直到1995年左右,因金門國家公園的成立,在進行資源調查時,水獺才被動物學者注意到。然而金門是所謂福建省轄區的台灣離島,牠的保育角色不若台灣黑熊、櫻花鉤吻鮭等物種被大家所重視,於是金門水獺就像是戰地孤兒,艱苦地生存著。

儘管當時負責水獺調查的台大動物系李玲玲教授多次提出金門水獺的生存危機,可是牠與台灣民眾的距離仍是遙遠,宛如當年金門是「反共抗俄的前哨地」的口號一樣,都只是紙上談兵罷了。

我在金門服過兵役,那時還是「單打雙不打」的日子,兵變始終是我們這些抽到「金馬獎」的大專預官們的夢魘。服役期間我不知道金門有水獺,只知戴勝鳥;也知道金門的水質好,才有好的高粱酒;但全然不知金門因戰地的關係,軍民挖出來的湖泊也特別多。

這些湖的魚蝦提供了水獺的食物來源,水獺就在湖與湖之間的溪流或渠道來來往往,雖然金門的土地面積有限,無法容納很多的水獺族群,但是這些人工造成的湖水卻讓水獺撐起了存活的空間。

然而小三通來了、觀光客來了,車道多了、建設也多了,金門水獺的生存危機增加,路殺的案例每年從1~2件增至每年6起。

十多年來,金門開放後的各項設施開發,直接或間接影響水獺族群的生存,例如水道乾涸、水質惡化、湖泊抽乾與填平導致棲地消失、道路增加提高撞擊致死率、以及民眾飼養犬貓可能會攻擊水獺等等。

水獺出沒,請小心駕駛!

目前金門地區水獺族群的活動較往年相比大幅減少(2013,李玲玲)。為了降低日益嚴重的水獺路殺問題,我和助理針對金門各主要道路的涵洞,進行對水獺友善與否的程度評估,期盼減少路殺,並讓水獺可安全地移動與擁有自由覓食的活動空間。

2017年5月2日,Facebook「還給金門水獺一個家」粉絲專頁,張貼一則由民眾錄下的水獺冒險穿越道路影片,地點即在太湖西側,位於士校路的太湖二橋旁。此事件引起民眾注意並擔憂水獺路殺事件會再度發生。

我們於4月底時剛好曾對該區域進行過涵洞檢查,當時即發現太湖二橋涵洞下堆積布袋蓮的狀況十分嚴重,推測水獺乃因水路受到阻礙而改穿越道路,當日即通報金門縣政府,並由縣政府人員進行現勘後確認為布袋蓮阻塞,感謝縣政府隔日即緊急派員辦理清淤作業,當日就將布袋蓮清除完成。

5月10日,我們於清淤後的太湖二橋涵洞旁裝設紅外線自動相機,以進行清淤後的成效評估,該自動相機立即記錄到至少 3 組水獺經過清淤過的涵洞,其中有4 隻一組的群體,還有2 隻一組的群體,以及單隻的較大體型的水獺。

我們鬆了一口氣,也證明了水渠清淤的重要性,我們應該還給金門水獺回家的安全道路,因牠們會到湖泊覓食,再回到旁的溪流附近的草地巢區。

太湖二橋涵洞旁水池布袋蓮嚴重淤積,縣政府清淤完成。(金門縣政府提供)
太湖二橋涵洞旁水池布袋蓮嚴重淤積,縣政府清淤完成。(金門縣政府提供)
5月自動相機記錄到4隻個體組成的水獺群出現經過涵洞來往太湖。
5月自動相機記錄到4隻個體組成的水獺群出現經過涵洞來往太湖。

動物保育,需要民眾的熱情

物種的拯救是全面性的,需要許多單位的合作,更需要長期監測的生態資料。其實這並不需要太高深的學問,只要先有人進行關心、有人蹲點陪伴,就有得救機會。

過去台灣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常流於形式主義,政府出錢委託只重視報告,學者拿計畫只重視數據,卻沒有培育出在地NGO的連結,也沒有激化出年輕一代的熱情。

國外野生動物保育成功的案例,皆顯示因為人們多是受到生命的激勵,主動想要為動物服務。然而我們的教育體系似乎還做不到這點,我們的媒體對此也沒多大興趣,我們的保育行動跟金門水獺一樣,依然是個離島的孤兒。

動物當代思潮」,跨域討論各項動物保護議題,並與國外經驗相互檢證反省,期使台灣「動物保護學」能持續成熟茁壯。

___________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