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智慧醫療經濟與金融

隨著物聯網時代來臨,「智慧醫療」順勢崛起,包括遠距醫療、醫療大數據、區塊鏈、智慧雲、線上支付等,不僅是政府「五加二」產業政策扶植重點之一,也是台灣最具「向外輸出」實力的明星產業。台灣的智慧醫療願景為何?衍生多少金融商機?如何創造政府、企業、人民的多贏局面?本文深入探討。

總論篇》

當金融遇見未來醫療

台灣可以在新南向或國際競爭中領先群倫的產業已經慢慢有限,但醫療服務絕對還是其中可以期待的一項。若能結合我國資訊、金融以及醫療3大產業,規劃真正的前瞻產業政策,就應能在未來的20、30年間,創造出全新的產業亮點。

整個醫療的面貌正在改變中,如同《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報導所指出,隨著高速網路的發展、遠端視訊控制技術的精進,以及大量資訊處理能力的提升等科技發展,已經為未來的醫療與醫院,鋪陳出了完全不一樣的面貌。

而對於各級醫療服務業者、保險業者、健康管理機構以及資訊科技公司,在這一波浪潮中所將扮演的角色,就如同與人工智慧連結的手機可能取代掉傳統醫師白袍上的聽診器一般,許多的產業創新將驅動著未來醫療面貌改造,為客戶群提供更健康、更好的生活品質。

回顧過去,中古世紀的醫療場域,只不過是提供病患庇護或嚥下最後一口氣的地方。一直到18世紀中葉,由倫敦開始的現代醫院,才標誌著醫療創新與教育訓練基地的開始。而延續至今,醫院與診所不僅是治療和護理病人的機構,更兼做健康檢查、疾病預防等工作,來架構出整體醫療服務的重要環節。

金融保險與醫療發展息息相關

而也配合著醫療對於生活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相關醫療支出也成為食衣住行之外最重要的花費項目。依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平均的醫療支出占國民所得之比率,由1995年的8.5%增加到2014年的9.9%。而對於富裕國家,所占比率更是吃重,在這20年間從9.2%攀升到12.3%,增幅相當明顯。

在這樣的增加過程中,金融保險的服務也對於社會整體醫療發展息息相關。因為現代醫學的逐步發展,讓各項疾病的治療逐漸變成可能,只是,龐大的醫療花費卻往往變成家庭經濟崩潰的主因。對此,大約在100年前,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步伐,金融市場也隨之開發出醫療保險的市場,各式健康保險產品成為人們藉由金融工具分攤醫療風險的最佳管道,也讓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各式的醫療服務。其中,也包括著為回應經濟與民主政治的發展,由政府部門來開辦各項的勞工與社會保險制度,使醫療服務更為普及,並有效延長國民壽命與家庭福祉。

在台灣,以大致6%的國人醫療保健支出比率,提供著傲視全球的醫療服務平等覆蓋率,對照世界水準,這樣的成績早是台灣之光。尤其是台灣的各級醫院診所,在開辦全民健保20年來,努力的維護國人健康,讓國人平均餘命由1995年的74.5歲,已經在去年邁過80歲大關,更是台灣的驕傲。只是,這樣光榮成績的背後,藏有多少醫護人員的努力與過勞,能不能解決?將是下階段能否延續榮光的重大挑戰。尤其是面對少子化以及低迷經濟成長的情況下,台灣的醫療實在應該掌握未來醫療發展的趨勢,加速轉型,並與相關產業更緊密結合。

我國未來醫療的4個發展面向

就我國未來醫療的發展面向,大致可分以下4項分析:首先是在醫療的服務內容上,未來醫療將由急重症的醫治擴及到日常的健康促進工作上。也就是醫療知識的運用,在過去都是在病患掛號後才正式開始,尤其台灣的高強密度,更讓家庭醫師與醫療分級的制度難以建立。但隨著網路與穿戴式裝置的崛起,配合適當的個資保護之下,醫療專業將在疾病發生前就可以開始提供醫療服務。而這樣的服務商機,也將為資訊產業的醫療介入,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機會。

第2個面向,則是醫療的場域變化,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醫療行為可以擺脫空間的限制,藉由遠端監控與互動,讓問診、開立處方、抽血,甚至安養照護等經常性醫療行為,走出醫療院所。目前看到的居家照護服務,甚或開設在農會的血液透析(洗腎)中心,都已經開始看到這樣的空間轉移。而未來,隨著遠端技術的進步,網路與手機互動問診,都將讓名醫的擴散效果更為顯著,也勢將翻轉目前傳統的醫療服務態樣。

而第3個面向,則是醫療專業的信賴,將由現行對於醫師專業智力、體力的肯定外,轉換成加上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協作的「人機整合服務」能量比較。例如斷層掃描腫瘤判讀或加護病房生命徵象監控等,早已經讓機器來取代部分工作,而達文西手臂消除視力退化與強化手臂穩定的功能,更讓年齡不再是手術房主刀的限制。但即將大幅來到結合學習功能的人工智慧,更可能帶來新的典範移轉,全面升級醫護人員的專業能力,讓醫師可以擁有更強的諮詢後台。當然,這樣的發展,也可能造成不具競爭力的醫護人員在工作權延續上的全新壓力。

最後,將是醫療服務資金運用模式的全新面貌。由於科技的發展,未來醫療產業將不可避免的變成各醫院間的軍備競賽,各家醫療團隊為了爭取消費者從健康促進開始的各項醫療服務肯定,推陳出新的設備投資將是必要的經營策略。只是,若無良好的財務規劃計畫加以搭配,則高昂的折舊費用也可能嚴重侵蝕醫護人員應有的合理報酬。尤其是大幅依賴健保給付的既有經營型態,將無法支應各項創新服務所需要的成本與開銷。所以,藉由遠距、穿戴式裝置來強化非健保給付項目連結,特別是針對非高齡人口,將是必要且當前就為可行的發展策略。

而在這樣未來醫療發展下,傳統的醫療保險產品勢將同時進行轉型,讓消費者對於健康與財富的風險管理,有一個全新的平衡管道。包括新藥、新的診斷方法、新的治療方式、新的長照照護模式等項目,新的保險商品的規劃與購買,也讓消費者在健保與困窘政府財政支持外,仍能有機會利用到相關的服務創新。

資訊、金融、醫療產業將再整合

《經濟學人》雜誌在描繪未來醫療願景時,用航空塔台來形容未來可能的醫院型態,屆時醫師將對著滿牆的螢幕,服務著各地的病人,而住在醫院中的感覺將如同現在的飯店,用手機辦理報到、領藥支付,並用自助的方式辦理驗血驗尿的工作(編按:刊登於今年4月8日的文章,篇名為“How hospitals could be rebuilt, better than before.”)。而在這樣的場景背後,除了資訊產業之外,也呈現出大幅資本投資集中性、場域分散與特色化以及收費多樣性等,這些都是金融產業中的保險與資本市場等,需要再與醫療產業進一步整合的工作。

展望未來,台灣可以在新南向或國際競爭中領先群倫的產業已經慢慢有限,但醫療服務絕對還是其中可以期待的一項。若能結合我國資訊、金融以及醫療3大產業,規劃真正的前瞻產業政策,就應能在未來的20、30年間,創造出全新的產業亮點。然而,政府的心態千萬不要成為一切發展的絆腳石,例如《醫師法》第11條規範:「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在網路的時代下,如此法條所呈現的,也只有主管單位忽略未來醫療發展的顢頇而已。

黃崇哲
黃崇哲

黃崇哲。(作者提供)

*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副院長、《台灣銀行家》副總編輯


相關報導
假日掛急診,最高竟會增加87%死亡率!看完這份研究,你還敢亂掛急診嗎?
觀點投書:審議式 (公民參與) 後的醫療科技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