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影片「很少看到鳥媽媽老了,顫抖著身體,連吞嚥都不容易,小鳥反哺餵養的畫面」?

事實查核報告#1335

網傳影片「很少看到鳥媽媽老了,顫抖著身體,連吞嚥都不容易,小鳥反哺餵養的畫面」?

發布日期/2021年11月18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1/18版】

影片中體型較大的是中杜鵑的幼鳥,體型小的則是粉紅鸚嘴。網傳影片為粉紅鸚嘴媽媽餵食體型比牠大的杜鵑幼鳥,這是杜鵑科鳥類「托卵寄生」現象,杜鵑鳥讓粉紅鸚嘴為牠撫育幼雛。

傳言描述影片為「鳥媽媽老了,小鳥反哺餵養」,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與通訊群組流傳一支影片,搭配文字訊息指稱:「我們一般常看到鳥媽媽撫養幼鳥,很少看到鳥媽媽老了,顫抖著身體,連吞嚥都不容易,而小鳥的反哺餵養的畫面,真是令人感動!」影片中有兩隻鳥類,體型較小者餵食體型較大的鳥。


圖1: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圖2: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網傳影片所記錄的畫面,是否為「鳥媽媽老了,小鳥的反哺餵養」?

(一)查核中心採訪杜鵑專家、東華大學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博士生鄭舜仁。鄭舜仁協助檢視網傳影片後指出,這是杜鵑科鳥類「托卵寄生」的影片,畫面左側出現和提供食物的小鳥,從特徵來看應該是「粉紅鸚嘴」,中國稱為「棕頭鴉雀」,考慮到寄生關係的專一性,畫面右邊體型較大的鳥應該是「中杜鵑」的幼鳥。

鄭舜仁說明,托卵寄生現象是部分杜鵑科鳥類的繁殖方式,牠們會將卵產在宿主(其它鳥類)巢中,由宿主來代替孵卵和育雛。所謂寄生關係的專一性,是指行托卵寄生的杜鵑通常會有些固定的寄生對象(鳥種),並且發展出能夠有效欺瞞宿主的寄生機制,包括模擬卵殼的顏色和大小,讓宿主認為寄生卵就是自己產下的。

當然,宿主也可能會發展出反寄生的機制,只是目前粉紅鸚嘴(影片中體型較小的鳥)尚未對中杜鵑(影片中體型較大的鳥)發展出反寄生機制。

鄭舜仁說,對鳥類來說,只要是在自己巢裡孵化的雛鳥,親鳥通常會視如己出,加上許多鳥類都會偏好長得比較好(體型較大)的雛鳥,因此,即使杜鵑幼鳥明明長得比宿主還大隻,也沒被遺棄。

鄭舜仁補充,並非所有杜鵑科鳥類都行托卵寄生,例如臺灣的番鵑、褐翅鴉鵑就是自己營巢;而大、中、小杜鵑就是典型的托卵性鳥類。

(二)查核中心採訪鳥類觀察家張宏銘。張宏銘協助檢視網傳影片後指出,這是粉紅鸚嘴被中杜鵑托卵的影像,影片中體型大的是中杜鵑幼鳥,小的則是粉紅鸚嘴,兩種鳥類並不同,並不是「小鳥反哺餵養鳥媽媽」的影片。

張宏銘說明,粉紅鸚嘴又名棕頭鴉雀,為鸚嘴科漢鴉雀屬的鳥類,有9個亞種,廣泛分布於亞洲的中部、東部、東北部、東南部,還有中國西南方及越南一帶。台灣為特有亞種,分布十分廣泛,平地至高山的次生林、灌叢、草生地或濕地中都可能出現。而中杜鵑,繁殖於東歐、喜馬拉雅、中南半島、馬來半島、東亞、日本、台灣。於菲律賓、印尼群島、澳洲北部與東部度冬。兩種鳥類都可能在台灣出現。

綜合以上,網傳影片為杜鵑科鳥類「托卵寄生」的影片,影片中體型大的是中杜鵑幼鳥,小的則是粉紅鸚嘴,兩種鳥類並不同,並不是「鳥媽媽老了,小鳥反哺餵養」。

結論

影片中體型較大的是中杜鵑的幼鳥,體型小的則是粉紅鸚嘴。網傳影片為粉紅鸚嘴媽媽餵食體型比牠大的杜鵑幼鳥,這是杜鵑科鳥類「托卵寄生」現象,杜鵑鳥讓粉紅鸚嘴為牠撫育幼雛。

傳言描述影片為「鳥媽媽老了,小鳥反哺餵養」,因此,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杜鵑托卵寄生的機制,能傳達什麼訊息呢?

鄭舜仁說,杜鵑用來騙過宿主、或是讓托卵寄生能夠成功的機制有好幾個,目前觀測到的主要機制是模擬卵殼的顏色和大小,讓宿主認為寄生卵就是自己產下的。

研究人員在觀察不同地區的杜鵑時,可透過杜鵑卵的顏色,去判斷牠們在該地區的主要寄生對象。例如,臺灣的粉紅鸚嘴卵是天藍色,但中國的粉紅鸚嘴根據地域分成產天藍色卵和白色卵的族群,而寄生於這兩個族群的中杜鵑卵也分別對應白色和天藍色。

然而,在臺灣繁殖的中杜鵑卵為紅色,且有多筆宿主為「灰頭鷦鶯」的觀察紀錄,可見中杜鵑在臺灣的主要宿主可能為灰頭鷦鶯,而非粉紅鸚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