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十五秒的革命 羅景壬

羅景壬獨特的敘事風格和創意,使他成為華語圈最受歡迎的廣告導演。
羅景壬獨特的敘事風格和創意,使他成為華語圈最受歡迎的廣告導演。

羅景壬是台灣最知名的廣告導演,在國內外37度獲得「年度最佳廣告」、25度獲頒「最佳導演」,作品登上紐約、倫敦、法國各大廣告獎,還曾奪得「坎城國際創意節金獅獎」。

他也是廣告圈「最特殊的存在」。他的廣告不只拍得像電影短片,更隱含他對台灣政治社會的觀察,廣泛觸及反核、同婚和轉型正義等敏感議題。2018年,他替全聯拍攝中元節廣告,便因影射「陳文成事件」引爆話題下架。

透過廣告資本運作和策略,羅景壬有時傳遞前衛思想,有時隱晦置入觀點,短短15秒廣告,他視如革命,征戰不懈。入行20年,他對這些話題總語帶保留,只淺淺說:「作為好些人的前輩,我應該要努力示範,讓所有議題藉由商業活動被利用,以更通俗、更廣泛的方式到達一般人心中。」

20年來,羅景壬是台灣最受歡迎的廣告導演,執導廣告影片近1,500部,1年產出五十多支廣告,其中有冷調幽默如光陽機車的《彎道情人》、中華航空《旅行的紀念品》,也有揪心動人的金士頓《記憶月台》、統一《小時光麵館》等。人們通常不會記得廣告導演的名字,但羅景壬是個例外。

羅景壬小檔案

  • 出生:1972年

  • 婚姻:育有一子一女

  • 現職:廣告導演

  • 學歷: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

  • 經歷:執導廣告影片近1,500部。作品亦曾獲坎城國際創意節金獅獎、倫敦國際廣告獎、紐約國際廣告獎、芝加哥國際廣告獎、龍璽華文廣告獎、泰國亞太國際廣告獎、時報廣告金像獎、4A自由創意獎等。

沉迷電影 志向急轉彎

在攝影棚受訪拍攝,一向處於鏡頭後的羅景壬顯得不大自在,很擔心自己姿勢會不會太僵硬。
在攝影棚受訪拍攝,一向處於鏡頭後的羅景壬顯得不大自在,很擔心自己姿勢會不會太僵硬。

去年11月底,我們透過廣告公司和羅景壬約了專訪,原以為2020年廣告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的時程會彈性許多,沒想到客戶花錢更加謹慎,為求心安,找他的人反而更多了。

在片場,羅景壬即使一身黑也很顯眼,他身高188公分,有一頭招牌爆炸捲髮,打扮簡便,頸上掛支電子菸。與他工作過的人都形容,羅景壬脾氣好,總是從容,無論是指導演員即興演出、觀察布景細節,或自己手持攝影機拍攝,他都像早在腦中走完一遍,精確執行每個畫面和動作。

我們約在搭了4、5個場景的攝影棚見面,平時指揮若定的廣告導演,對訪談拍攝不大自在,一有空檔就溜到陽台抽菸。他當天紮了俐落馬尾搭配淺藍色襯衫,和我印象中差距頗大,聽我一講,他俯瞰我大笑解釋:「可能頭髮變少了吧!還被梳過,這個妝我也不習慣,平常我整個人非常凌亂。」

羅景壬從小就是好學生,舊照片裡的他中規中矩,學校穿堂一年到頭掛著他「品學兼優」的照片,直到讀建中時沉迷電影,人生志向轉一大圈,捨棄了跟父親一樣當工程師的想法,選擇留級考北藝大戲劇系。

羅景壬從小成績就很好。他特別喜歡數學,因為不用死背,能靠理解答題。(羅景壬提供)
羅景壬從小成績就很好。他特別喜歡數學,因為不用死背,能靠理解答題。(羅景壬提供)

成為電影導演是少年羅景壬的夢想。在80年代西門町的MTV、戲院裡,初見世面的高中生癡迷於侯孝賢、楊德昌及各國大師電影,「有些片根本沒有人看,大戲院裡只有你一個人,還可以抽菸,感動得要死,第二天再去看一次,再抽一根菸,怎麼會不震撼你想要成為一個導演?」49歲的羅景壬忽然一陣尷尬,「該死的,這聽起來好肉麻。」

廣告鬼才 大膽秀創意

他入行時卻是台灣電影業最慘澹的時期。2001年台灣電影產量只剩11部,他很快知道拍電影是條坎坷路,唯有資本充裕的廣告業能測試才華,他開始寫電視購物劇本、廣投政府文宣標案,「其實滿快樂輝煌的,去比稿都贏,我們比較年輕吧,敢寫一些亂七八糟的本子,跟習慣這些工作的人不一樣。」

羅景壬的大膽、創意和明快幽默的節奏感,很快讓他一舉成名。那年,29歲的羅景壬便以公益廣告《台北誰最大》首次獲得「時報廣告獎」,他以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人們眼中制式的政府廣告,逐格解謎「誰讓台北市長的車隊也停下腳步?」那些如電影《駭客任務》般的靜止畫面,不是特效技術,他回憶笑說:「飛起來的衣服,就在裡面穿鐵絲,讓它飄在空中,街上有一隻狗在走,我們就找一隻非常真實的玩具假狗,使街頭凝結下來。」

在片場,羅景壬(左2)有時會讓演員現場即興,他認為這會產生某種「極其真實」的東西。
在片場,羅景壬(左2)有時會讓演員現場即興,他認為這會產生某種「極其真實」的東西。

拍廣告常被認為是電影導演維繫生存、實現夢想前的選擇,曾獲金馬獎肯定的鍾孟宏、蕭雅全等人,也都以風格強烈的廣告嶄露頭角,進而投身電影創作,成為成功的電影導演。多年來,羅景壬雖被譽為「鬼才廣告導演」,卻仍不斷被追問:「到底什麼時候要拍電影?」他的朋友們也提醒我,不要漏問這一題。

對此,羅景壬哀嚎道:「喔!我不要回答!我不知道欸…目前沒有計畫,也不想想它,到時候再說。」驚慌幾秒後,他收斂表情說:「我45歲才恍然大悟,我真的把生命當中最精華的20年擲給了廣告…你隱隱然有另外一個夢想,但顯然已把最珍貴,至少最有體力的時間,花在另一件事上了。但最終人們如果提起我,我就是一個廣告導演。我投入了廣告,不管誤入歧途還是如魚得水,都是我真實的人生。」

另類文本 真實說故事

羅景壬終究不是「被動地拍攝廣告」,而是將其視為專業手藝。他另類的廣告文本,改變了台灣20年廣告片的走向和型態,不同於前期強調視覺美學的「意識形態廣告」,他用更平易近人的素人演員,說更真實的故事。

2013年,羅景壬執導金士頓廣告,他成功說服客戶,不只談商品、記憶體,而是談一個保存記憶的動人故事。(翻攝YouTube)
2013年,羅景壬執導金士頓廣告,他成功說服客戶,不只談商品、記憶體,而是談一個保存記憶的動人故事。(翻攝YouTube)

電影仍是他所愛,他的廣告也拍出了沒人想像過的「電影感」。2000年初,羅景壬在飲料廣告裡玩爆破、大搞戰爭場景,當時台灣電影缺席的「大場面」,轟轟烈烈出現在電視螢幕上。2013年,羅景壬拍攝金士頓廣告《記憶月台》,為了還原英國倫敦地鐵、重現一句「Mind the gap」,他們找來52名師傅耗時84小時搭景,用了104公升油漆、9,190片磚瓦及2,000支木條;更特地從國外調來英國腔的外籍資深演員。那是堪比電影的高規格製作。

羅景壬對光線、配樂、場面調度也都有自己的哲學。比起量身訂做的廣告歌,他更喜歡在素材庫裡撈配樂,二、三流樂手為人忽視的創作裡,「可能蘊含著他怕追不到對方,或是正在失去對方,或正在猶豫,意外的情感,如何對原來的伴侶交代?有情歌真實的情感。」他也著迷底片拍攝,認為感光度太好的數位攝影,光源投入少、更接近日常,反而讓演員忘記身處表演中的專注與儀式感。

羅景壬的創作靈感來自生活細節,他常觀察捷運上的乘客、自助餐店裡的客人。採訪這天,他一直很驚嘆那天的天空。
羅景壬的創作靈感來自生活細節,他常觀察捷運上的乘客、自助餐店裡的客人。採訪這天,他一直很驚嘆那天的天空。

「我現在談的東西比較接近電影,有點不好意思。」羅景壬忍不住解釋:「廣告不斷被要求通俗化、濫情、灑狗血,但是裡面其實有很多我們對電影的看法和美感。我念藝術,我看到廣告可以投注多大成本在看來不重要的細節上,執行得非常精緻。」

深化商業 觸重大議題

廣告的資本優勢及策略,使其更廣泛地在人們眼前出現。羅景壬的廣告生涯,是一場奪取注意力的戰爭。2014年,他拍攝伊莎貝爾廣告《我們結婚吧他他篇》,鏡頭悠緩道出一對相伴30年男同志伴侶的日常生活。台灣出現第一支涉及人權、同志議題和階級的商業廣告,當時「在愛之前,人人平等」仍是前衛口號。此前,台灣社會因為核四議題鬧得沸沸揚揚時,他也不甘沉默,在IKEA廣告中說出:「媽媽不要核電廠」。

2014年,羅景壬替伊莎貝爾拍攝的喜餅廣告,被認為是台灣第一支涉及人權、同志議題和階級的商業廣告。(翻攝YouTube)
2014年,羅景壬替伊莎貝爾拍攝的喜餅廣告,被認為是台灣第一支涉及人權、同志議題和階級的商業廣告。(翻攝YouTube)

有時更是詮釋審美的角力。如今他找短髮女生當女主角,還是會被客戶嫌「不夠正」,他想選用演技好的演員,也常被打槍,「但我會花更多時間說服這件事情,如果客戶還是堅持,我可能還是請她來定妝,再做一次試鏡,再一次說服。」羅景壬補充:「但我不會強迫他們買單,只是可以努力。」話雖如此,他也曾寫近千字的陳情書,或花2小時在會議桌上遊說客戶。

「老實說,他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與羅景壬合作近20年的大演製作總經理黃瓊儀說:「廣告影片的目的就是幫商品推廣,他是第一個把自己關於台灣社會的觀察想法,所有音樂、美學、文學累積觀點都融入裡面的導演。」她斟酌措辭說:「但這些東西在商業機制裡面不好講。」另一名廣告導演則直言,羅景壬的才華與創意,讓不少廣告主即使了解他的政治立場,也都「願意無視」,「他的客戶也不知道他會放什麼進去,在找他的時候,其實大家都很害怕。」

2018年羅景壬替全聯拍攝中元節廣告,想以鬼傳遞「不曾被想過的視角」。片中抱著黑貓、以台語自白的斯文男子,被網友認為影射1981年台大校園發生的陳文成事件。(翻攝YouTube)
2018年羅景壬替全聯拍攝中元節廣告,想以鬼傳遞「不曾被想過的視角」。片中抱著黑貓、以台語自白的斯文男子,被網友認為影射1981年台大校園發生的陳文成事件。(翻攝YouTube)

2018年8月,羅景壬為全聯福利中心拍攝中元節廣告,年輕男子抱著黑貓坐在鏡前自白的畫面,被認為在影射1981年發生的陳文成在台大校園離奇死亡事件。該廣告最終因涉及敏感政治議題引發熱議而停播。當我要求他談談這則廣告時,一向樂於回答的羅景壬突然語帶抱歉地說:「這我比較不能談了。」

社會觀察 展現價值觀

有些電影導演不喜歡拍廣告,便是因為無法暢所欲言。我好奇追問他,他臉書上積極關心台灣社會、對議題表態,如果被廣告主要求不能談政治,不會難受嗎?「我也接受啊,我了解那也是廣告(機制)的一部分。」他淡淡答道。

「人跟人之間該怎麼互動?城市該是什麼樣貌?人們該對什麼東西憧憬?對什麼厭惡?是你對這個社會的觀察,是一個導演的『基本的內在』。」羅景壬認為,他展現的價值觀,也是他的市場價值。

2018年,羅景壬以〈身後〉MV獲金曲獎,作品呼應為小燈泡事件而作的歌,大膽闡述死亡,以一場疼痛的告別註記時代。(翻攝YouTube)
2018年,羅景壬以〈身後〉MV獲金曲獎,作品呼應為小燈泡事件而作的歌,大膽闡述死亡,以一場疼痛的告別註記時代。(翻攝YouTube)

借助廣告這樣的商業行為發聲,夠聰明的人才能一直站在戰場上。熟識羅景壬的廣告人向我解釋:「我們看得懂的人就轉貼,不需要多說,(身為作者)也不願意把事情拿出來講,因為創作時,隱喻本身就是隱喻,不是用來銷售或渲染。」對於我接收到的保守回答,對方倒不意外:「他經歷過多少論戰挫折,必須用才華跟能力去鎮壓很多反對他的人,有時他也吞下來,才能繼續推動他想做的事情。」

約自2012年後,羅景壬的廣告作品被認為藏有更多政治意圖。有人猜測跟當時蔡英文競選總統失利有關,而很大一部分,可能也和他成為父親有關。他發現自己在「善後」,「你會花更多心力在想小朋友,在想你要留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給小孩?那刻開始,就覺得自己老了。」

羅景壬曾替民進黨拍攝多支競選廣告,2020年也執導了蔡英文總統大選的競選廣告。(翻攝YouTube)
羅景壬曾替民進黨拍攝多支競選廣告,2020年也執導了蔡英文總統大選的競選廣告。(翻攝YouTube)

終究,政治是啟蒙羅景壬創作的重要因素。他在戒嚴時期長大,小時候都和父親一起參加元旦升旗典禮,自認「很愛國」。青春期,他遇上台灣民主的街頭狂飆,看黨外雜誌,父親便替他解釋,「我問到哪,他就答到哪。」那時羅景壬知道的台灣史已比同學多,他放學路過當年228事件要塞司令彭孟輯住處時,就會聯想到「殺人犯」這名詞。

忐忑又沸騰的日子裡,他也迷上帶著相機上街,拍攝遊行隊伍裡的各種面孔。有回他走在鄭南榕出殯隊伍中,還因為個頭太大,得在胸前貼個「學生」,才不會被人起疑是警察在蒐證。

這幾年,羅景壬試圖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他2個孩子分別為9歲和7歲,他形容生孩子有種「戰敗後的和平感」。
這幾年,羅景壬試圖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他2個孩子分別為9歲和7歲,他形容生孩子有種「戰敗後的和平感」。

聲援六四 立民主牌位

他也特別記得1989年。那時他高二,和話劇社同學們為了聲援中國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外蓋了一個活動式靈堂,「牌位上就寫『民主』,我們想說,到了晚上就把它搬進『廟』(指中正紀念堂)裡面,送給那個獨裁者(指蔣介石)。」大膽激進的行動藝術,最終以失敗收場,因為靈堂被路過的聲援者們擺滿了祭拜的飲料食物,太重了,幾個大男生怎麼也搬不動,「其實也是救了我們,我們或許也沒膽量,那時候野百合學運都還沒發生,要是送進去,我們是可以被抓走的。」他哈哈大笑說。

羅景壬高二時參與聲援六四的活動。當時他和朋友們都熱衷街頭運動、嚮往成為電影導演。(羅景壬提供)
羅景壬高二時參與聲援六四的活動。當時他和朋友們都熱衷街頭運動、嚮往成為電影導演。(羅景壬提供)

截稿前幾天,羅景壬終於抽空傳了幾張照片給我,其中包含了他高二參加聲援活動的舊照片(生澀的他戴著一副厚重的方框眼鏡,不像會搞事的樣子),還有好幾張工作時的側拍照。看他一下出現在沙灘上,一下在大雨裡,有時在小螢幕裡與演員談話,有時又坐在外景車上頭,我才忽然感覺到,身為一名廣告導演,他其實非常樂在其中。

即使從業20年,他仍享受著廣告的短促刺激和新鮮感。他曾在3天內拍完12支廣告,最忙的時期,他一天開7個會,跟不同品牌客戶及廣告代理商提腳本、開會、交初剪;最近,他則剛完成黑松沙士的年度廣告,成功說服客戶不再直述「我的未來不是夢」,而是拍了一支年輕人們努力追求,卻仍憋屈難伸,沒有成功畫面的廣告。

對他來說,成功畫面也早已不大重要了。就像重得搬不動的靈堂、沒有如期成為的電影導演,那些陰錯陽差,總是特別美麗。


更多鏡週刊報導
【羅景壬番外篇】不拍美麗結尾的故事 「我們這些老人已無法定義成功」
【羅景壬番外篇】讓創作成為數據中的例外 廣告導演解析如何化干擾為娛樂
【2020年度風雲人物】破浪者 蔡英文

今日最夯新聞流量前3名
半個月連3波寒流「史無前例」
避暴力!川普宣布華府緊急狀態
「陣痛期來了」5G申訴爆大量

更多生活相關新聞
寒流一波波竹苗還是不降雨 水庫再創新低
好市多洋芋片「長毛」了 女開袋驚呼:生命力太強
別用關東煮夾拿茶葉蛋 「47顆全報廢」原因曝
寒流來襲 洗澡到一半沒瓦斯 網曝「一動作」可再撐一下
常滑手機 小心「上交叉症候群」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