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尋根與破冰 東山彰良專訪之三

出道作品《逃亡作法》是關於囚犯越獄的故事,出版後,獲得第一屆「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銀賞、讀者賞雙料。同年,他開始撰寫人氣漫畫《火影忍者》系列小說,多年後改編成電影版的劇本,也出自他手。

《火影忍者》注入豐沛版稅,紓解了經濟乾旱,苦情的爸爸總算不必再逃。接下來幾年,他效法美國犯罪小說家埃爾莫爾‧倫納德(Elmore Leonard),聚焦類型小說,陸續摘下幾個文學獎,可惜書籍銷量普普,直至榮獲「直木賞」才一洗憋屈,登上暢銷榜。他說:「作家出道很辛苦,沒有生活保障,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第一本小說是住在貨櫃車,等晚上孩子睡了才把打字機搬到洗衣機上面寫出來。我算幸運,老婆沒有硬逼我去找正職賺錢,不然我哪有今天。」

2009年,東山彰良以小說《路傍》榮獲第11屆「大藪春彥賞」。(翻攝網路)
2009年,東山彰良以小說《路傍》榮獲第11屆「大藪春彥賞」。(翻攝網路)

結伴出國 關係破冰

助他谷底翻身的《流》,故事揉合祖父與父親的時代縮影,主人翁循線破解一樁凶殺案,有熱血亦有純情。原著還以日文呈現國語、台語、台灣國語交雜的口吻,將庶民文化描寫得活靈活現。與其說《流》是典型的尋根之旅,不如說是東山彰良跟父親的破冰之旅。寫作期間,父子倆第一次結伴出國,去山東青島田野調查,向來疏離的關係產生變化,父親看兒子的眼光再也不一樣了。

在《流》裡,有寫到一段械鬥場景,主人翁拿削尖的鐵尺刀刺入大腿,震懾了敵對小混混。東山彰良說:「我們家沒辦法住眷村,是住在台灣人堆裡,所以父親台語講得很道地,不過畢竟是外省人,常跟本省人起衝突打架,用刀戳腳的人是他朋友,每次聽他回憶往事,我總熱血沸騰,好嚮往。」相形之下,東山彰良的青春期未免蒼白。

2015年7月16日,獲得直木賞的東山彰良(左)和獲得芥川賞的又吉直樹(中)、羽田圭介(右)合影。(翻攝網路)
2015年7月16日,獲得直木賞的東山彰良(左)和獲得芥川賞的又吉直樹(中)、羽田圭介(右)合影。(翻攝網路)

祖父出身游擊隊,拿槍像喝白開水,父親王孝廉貴為大學教授,但小時候住在台中大肚,跟在地人東混西混,好友邱坤良曾撰文形容:「從小鱸鰻鱸鰻,豪爽講義氣,有話直說,好惡分明。他說自己既不是高貴的外省人,亦非曾受殖民者眷顧的高貴台灣人,是跟在地底層沒兩樣的外省人。」

渴望叛逆 父子相惜

東山彰良感慨自己不曾當過不良少年,如果能回到17歲,他渴望叛逆使壞。「每個男人都會想要學壞一次,這感覺你懂嗎?就像電影《艋舺》,我好羨慕那種跟兄弟一起結義、泡妞、打群架,可是我完全沒經驗啊。」他露出逞英雄的神情說:「喔對了,16歲時,我在啤酒屋想上廁所,前面小便斗剛好有人,我在後面吹口哨,被質問是什麼意思?回到座位,那人竟然走過來拿啤酒杯砸我頭部和耳朵,縫了40針。」

回想父親的17歲,是個文青,在台灣曾以筆名王璇發表多部創作,然而父子2人在家鮮少談文論藝。兒子意外步入文壇,摘下大獎,父親喜不自勝向親友力薦。在《流》的開篇,引了王璇的一句詩作〈魚問〉,彷彿和解儀式,故事裡的英雄本色,現實裡的盡釋前嫌,生命中總有男子漢大丈夫也惺惺相惜的時候。

東山彰良小檔案

本名王震緒,1968年生於台北市,1973年隨父親遷居日本福岡,1977年回台就讀南門國小,1年後返回福岡定居,迄今仍持有台灣護照。日本西南學院大學經濟學碩士,中國吉林大學經濟學博士班肄業。

2002年以推理小說《逃亡作法》出道,曾獲中央公論文藝賞、書店大賞、大藪春彥賞等,2015年以自傳小說《流》榮獲「直木賞」,另外,亦曾撰寫《火影忍者》系列小說及電影改編劇本。


更多鏡週刊報導
【一鏡到底】娛樂小說界的王貞治 東山彰良專訪之一
【一鏡到底】一生都在逃 東山彰良專訪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