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評】虧損1兆1111億元的惡夢

14家本土壽險公司去年總虧損逾兆元,金控旗下的銀行得扛壽險的包袱,整體金融業進入獲利衰退的休養期。
14家本土壽險公司去年總虧損逾兆元,金控旗下的銀行得扛壽險的包袱,整體金融業進入獲利衰退的休養期。

總是喜歡喊著「買金融股來存股」的年輕朋友們,最近應該感受到一陣強烈的寒風!全世界的金融業突然颳起冰風暴,病情最嚴重的美國(加州)矽谷銀行暴斃,曾經叱吒風雲的瑞士信貸被送進加護病房,而去年率先出事的台灣壽險公司,則在金管會一陣手忙腳亂的急救後,暫時回到普通病房觀察。《工商時報》加總14家本國壽險公司公告的財報,2022年總計虧損1兆1,111億元,帳上還高掛著4.43兆元的未實現評價損失。

大家都會說,金融業的專家們都是精打細算的頂尖高手,投資金融業「讓會賺錢的高手幫我賺錢」似乎是很合理的邏輯。不過,想像的畫面很豐盈、現實卻非常骨感,只要找個金融業的中高層主管,讓他說出心底話,就會看到完全相反的窘境。

金融業者婆婆媽媽很多,法規多如牛毛,而且一變再變,公司決策官僚又緩慢,還有甩不開、總愛集體跳懸崖的同業羊群效應。遠的不說,從1997年亞洲債務危機、千禧年網路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到這次美國聯準會(FED)升息風暴,金融業每次都是震央,哪裡有雷就踩哪,還會觸發火燒連環船的骨牌災難。年輕朋友們想做這行的長期股東,如果不是跟自己口袋過意不去,就必須練就火災前逃離火場的技能。

台灣、瑞士、矽谷的金融業,發病症狀雖然不太一樣,病灶卻都是來自FED的暴力升息,短短半年多從幾乎是零利率,狂升了4.25個百分點,造成金融機構「資產配置」大亂。我們拿最近熱門的「踢正步」來做比喻,金融業就像在廣場上軍容壯盛的方陣隊伍,突然被集體帶到陡升的山路,每個方陣隊伍既要依照規定整齊前進,又得避開腳下突然擋路的石頭或溪流。矽谷銀行掉下山崖一命嗚呼、瑞士信貸陣腳大亂潰不成軍,而台灣的壽險公司,則因為政府給了特殊的「修改會計準則」同意書,集體跳開前方的地雷區,雖然隊伍大亂,卻得以逃過死亡的威脅。

那麼大家自然會接著問:「最糟糕的時候是否已經過去了?」答案很難用「是、不是」這種二分法來回答,一年賠掉1兆多元的慘業,怎麼說也需要時間調養,台灣的壽險公司過去十幾年急速膨脹,眼前則有業務與財務同時緊縮的壓力,銀行業的損失雖然小很多,但是一方面金控旗下的銀行得扛壽險的包袱,二方面銀行自己有房地產價格回跌的壓力,也沒有健步如飛的餘裕,整體金融業得進入瘦身、獲利衰退的休養期。

所幸,金融業的困境是全球性的,這次風暴之後,聯準會應該不敢再大幅升息了,聯準會官員大鳴大放的刺激也會減少,讓病人休養生息,會是今年的主旋律。

【點擊看完整全文】

更多鏡週刊報導
【鏡評】利率不漲 房價不跌
【鏡評】老母雞不下蛋
【鏡評】日銀新總裁與日圓匯率

更多相關新聞
亞洲有錢人 AT1重災戶
台人投資瑞信AT1踩雷16億 國泰金批評瑞士當局
瑞信危機 背後三個關鍵問題
面臨銀行業危機及通膨兩難 聯準會仍升息1碼:今年不會降息
恐成下一個SVB?這家美國銀行已額外流失20%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