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當戶對國家難尋 邊境解封檢疫成挑戰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張茗喧台北7日電)國內武漢肺炎疫情告一段落,要安心出國玩,或外國人想來台,還要再等等,指揮中心訂出邊境解封原則,但哪些國家防疫成效「門當戶對」、入境後檢疫執行是重大挑戰。

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平穩,到今天已滿8週沒有本土個案。就公衛角度解讀,過了4個潛伏期都沒有病例發生,意即社區相當安全,國內開始大規模解封,只要內化防疫新生活,保持安全距離或戴口罩,任何活動、場所都不限人數。

國內防疫鬆綁,外界持續關注邊境解封,期待恢復經貿商務活動,還有不少人蠢蠢欲動,想要出國。只是,國際疫情還看不到盡頭,甚至以每天新增10萬病例的速度爬升,截至6日,已累計超過674萬例。

境外疫情未退燒 打開國門看條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已初步定調,邊境解封有4原則,將檢視該國疫情規模、檢驗量能、疫情透明度、且需雙邊互惠才考慮開放。各國暫可分成4類,各類可能依疫情等級風險分不同的檢疫標準。

據了解,邊境解封目前難度高,關鍵在於國際疫情仍相當嚴重,要談成「門當戶對」、雙邊互惠的國家並不容易,且旅客入境後如何透過不同強度的檢疫、確保病毒不會進入社區或釀成社區群聚,必須超前整備。

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邊境風險必須嚴管,約在1.5個月前,指揮中心已因應未來旅客常態化入境整備,將透過3個作法,要讓邊境到社區的防線更完善。

目前旅客入境前都要透過入境檢疫系統填報健康聲明;陳宗彥說,未來解封後,將要求旅客搭機前就得上線填資料,完成申報程序才能搭機,如此才能確認旅客來自何方、是否符合入境規定以及該配合的檢疫規範。

陳宗彥說,第二是盤點機場動線,目前機場就有防武漢肺炎和防非洲豬瘟兩道防線,要避免人流混雜,應擬定專屬的動線。第三則是優化用來追蹤居家檢疫者動向及健康狀態的電子圍籬系統。

整備旅客入境 科技輔助邊境社區防線

陳宗彥表示,居家檢疫的天數可能很長,追蹤系統要更為自動化,以目前的使用經驗來看,不管是雙向簡訊、聊天機器人關懷,使用的效果都跟村里幹事「真人」關懷效果差不多,可透過科技取代大規模人力。

目前台灣每天約有千人旅客入境,有症狀就採檢,且送集中檢疫所等結果。採檢、檢疫所或防疫旅館量能都夠,應可負荷未來商務客解禁。

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台灣高規格的防疫整備能撐多久,一旦邊境解封,旅客一進來,就怕疫情再起波瀾。他雖然也很想出國,但國外疫情嚴重,就算做好戴口罩等防護措施,也很難做到很好,民眾可能要再耐心等等。

抗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專家、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有症狀者不可入境」這一點絕不可妥協,其餘無症狀旅客可考慮在入境前提出健康聲明或在機場接受快速採檢,盡量在1、2小時內得知結果,確認陰性就放行並每天追蹤健康狀況。

評估醫療檢疫量能 有症狀不入境

蘇益仁也說,既然開放勢在必行,代表台灣必須承受某些風險,不可能永遠維持零確診,政府應趁著疫情趨緩之際,思考台灣醫療體系能承受多少病例,並訂出配套措施,確保境外移入病例數量維持在一定範圍內。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則說,商務旅遊如何解禁令人頭痛,因病毒潛伏期可到14天,如果旅客檢疫、隔離期縮短至5、6天就出來,仍可能有漏網之魚;一旦有漏網之魚,國內旅遊就不再安全。

李秉穎建議,應由外交單位主動出擊倡議「安全旅遊聯盟」,攜手比較安全的國家制定一致的規則,確保出國入境的染疫風險都能降到最低。(編輯:陳清芳)109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