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刀當天可下床?!談肺腺癌手術變革

繼媒體人陳文茜自曝罹患第一期肺腺癌後,近日又傳出64歲的資深民歌手葉佳修也罹患肺癌住院開刀。臉書「葉佳修粉絲團」指出,葉於5月初開刀,切除了一整片左上肺葉,術後恢復良好,臉書貼出葉的背影照,還寫上「開完刀當天就下床走動,太猛了!」事實上,肺癌手術確實已有大幅進步,住院天數較以往大幅縮短。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臨床助理教授林孟暐,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早年胸腔手術是一項大手術,因為需要把肋骨剪斷,開一個25公分的大傷口,病患術後需要住加護病房,且整體住院時間往往需要長達1~2週以上。現在胸腔手術已經朝微創方向變革,不僅傷口大幅縮小,且只有特別情況下術後才需要住加護病房;有些切除範圍較小,不需要放置引流管與尿管的患者,甚至隔天就可以出院。

這些變革包括:

1.麻醉方式的改變:以前每個病患都需要插氣管內管,現在部分病患可不插管就能進行麻醉,因此不用打肌肉鬆弛劑、麻醉深度也可以輕一點,可減少插管造成的不適。不過這並非必然選項,主要需取決於麻醉醫師本身是否熟悉這樣的麻醉方式,且病患若本身肥胖,不插管麻醉手術中患者自主呼吸時,手術中橫膈的活動比較大,反而不利於手術進行,因此醫師會視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插氣管麻醉。


2.微創傷口進展為單孔:最早的胸腔手術採開胸手術,近10年來已進展到3個傷口的胸腔鏡微創手術。此外,自2014年起至今,臺大醫院胸腔外科已經發展出很成熟的單孔胸腔鏡手術。單孔胸腔鏡只需要從肋間開一個與腫瘤大小相當的小傷口進去,就可將切除的腫瘤與肺組織拉出來,甚至切除右側全肺葉,也可以利用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完成。傷口從3個變成僅僅1個,讓病患復原速度加快,手術後疼痛與不適大幅減少,平均約2到3天即可出院。


但有些患者不適合以單孔方式進行,比如曾有發炎感染導致肋膜沾粘嚴重,或是腫瘤較大,且侵犯到心臟或是大血管,需要做血管重建,手術中可能有大量出血的風險,這時就不建議做單孔胸腔鏡。


3.切除的範圍變小:過去對於肺癌病人,標準的手術方式是不管腫瘤大小,都需要做肺葉切除。然而,近年來隨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的普遍,早期發現的小型肺癌越來越多,許多國際知名機構與臺大醫院胸腔外科的研究都指出,對於毛玻璃狀的病灶且腫瘤小於2公分,若能夠切除腫瘤旁足夠的安全範圍,只需做局部切除即可,治療效果與肺葉切除相當。


4.局部切除不一定要放引流管:肺部像個大氣球,由很多小肺泡組成,因此若這些小肺泡破裂,會產生肺部漏氣的情況。過去術後需要常規置放引流管,其用意第一是引流手術後的血水與組織滲液、第二是擔心肺部漏氣。現在運用自動吻合的釘槍縫合肺部傷口,以及一些幫助組織修復的生物凝膠,漏氣機率大幅減少。


若僅僅做局部切除,在手術中會進行測試,若測試結果發現沒有漏氣就不一定需放引流管。不放管的好處是恢復快,減少疼痛不適感,往往隔天就可以出院,手術後的傷口也比較美觀。


即使放置引流管,若每日的引流量少於200cc,且肺部沒有漏氣,照X光確認肺部都有膨脹完全,這時就可以移除引流管。

若預估引流的血水量可能不多,或是漏氣情況不嚴重時,可放置更細的豬尾巴引流管),縮小傷口,減少病患的疼痛感。拔掉引流管後再觀察一天就可以出院。全文請見 https://pse.is/JQR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