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疫苗專利救世界 拜登政府的主張 會讓疫苗產業永無翻身之日?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5日發聲明表示,拜登政府雖深信智慧財產權應受專利保護,但為了終結本波疫情,因此支持免除新冠疫苗的專利保護,目標是將盡量多的安全有效疫苗配送給更多人,美國會積極跟世界貿易組織(WTO)進行必要的文字協商完成此事。

不過,美國這項倡議,引發多家藥廠反對,包括莫德納、輝瑞以及輝瑞的德國疫苗研發夥伴BioNTech股價也都同步下挫。此外,德國總理梅克爾也跳出來反駁美國的提議,歐盟官員則憂心此舉將讓歐洲失去技術領先優勢,最後反而讓中國和俄羅斯得利。

先回顧一下拜登政府在此事件的決策過程。過去半年,以印度和南非為首的60多個國家,一直試圖說服世貿取消疫苗專利權,但遭到美國川普政府、英國和歐盟的強烈反對,主因是當時歐美國家都還在疫情高點,根本自顧不暇。

不過,今年四月,包括經濟學者史迪格里茲為代表的10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加上英國前首相布朗、法國前總統歐蘭德、前蘇聯總理戈巴契夫等卸任領導人,聯合公開請願,呼籲新任美國總統拜登鬆綁疫苗專利保護立場,美國官方態度才開始出現轉變。

此外,以印度為主的亞洲疫情猛爆,全球疫苗供應鏈因此崩潰緊縮,印度政府也帶頭譴責美國、歐盟對疫苗與上游原料的自私壟斷。另外美國則因本土疫情趨緩,疫苗施打進展順利等因素,讓拜登政府有餘力擴大「疫苗外交」,才出現轉圜。

因此,要分析此事件未來的發展方向,很明顯的,擁有專利的大藥廠,以及這些藥廠背後的大國,基本上都會持反對立場。因為藥廠在疫苗開發上投入很多資金與資源,而且像德國BioNTech率先在傳訊核糖核酸(mRNA)疫苗技術上做了重大貢獻與突破,要讓這些大廠及大國因人道理由而犧牲利潤與技術領先優勢,確實不容易。

此外,製藥公司及梅克爾都認為,專利不是瓶頸,反而是製造能力,這種主張的確有些道理。梅克爾強調,加速擴大產量、授權各國藥廠生產和監督品質,是讓所有人獲得疫苗最安全的方式,放棄疫苗專利,不會讓人類得到比較多和比較好的疫苗。

就如BioNTech執行長沙辛所說的,生產疫苗的瓶頸是原料、製造過程和原料供應商的網路,而非配方,放棄專利無助於提高BioNTech疫苗的產量。

另外,輝瑞執行長博爾拉也警告,現階段疫苗生產的瓶頸,在於製造疫苗的專門原料不足,輝瑞疫苗需要280種不同原料和成分,這些原料來自全球19國,若是沒有專利保護,生產疫苗經驗遠不如輝瑞的業者恐將開始爭奪疫苗原料。

從這些大藥廠及歐盟大國的反應來看,疫苗爭奪戰背後無遺就是大國與大國間的競爭。歐盟與德國反對拜登的主張,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動用「國防生產法」,限制疫苗原料的出口,直到美國人優先完成疫苗接種;相反地,歐盟已經向全球輸送2億劑疫苗,和它目前保留給自己的劑量一樣多。

從藥廠實際的生產流程來觀察,專利確實只是最基本的元素,更重要的過程是取得藥證。一般來說,世界各國在專利上都由智財局核可,但藥證則屬衛福部的權責,在所有國家中,這都是分屬兩個不同的主管機關,即使專利沒有問題,但要生產疫苗更重要的是獲得藥證,要通過主管機關嚴格查驗過程,才能順利量產。換句話說,即使大國、大藥廠都免除專利障礙,但各國藥廠的品質及能力,才是更大的挑戰。

更進一步來看,專利的複雜性還不只如此。首先,由於專利的行使是跨國際的,而WTO是目前唯一處理國家間貿易規則的全球性國際組織,如今美國希望推動免除新冠疫苗專利保護,當然不是美國說了算,還需要WTO會員國充分討論,並且就各種貿易條件談判,找出大家可以接受的作法。過去WTO的各種貿易談判程序不只複雜緩慢,而且充滿意見對立,要160餘個會員國建立共識,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此,美國白宮首席防疫顧問弗契的意見,就顯得特別重要,他的立場反而意外保守,與拜登政權不太一致。他認為,專利解禁對人類來說真的太慢了,「大家在談判桌上等得更久,世界上就有越多人悲慘的死去。」

不過,不管可行性有多低,拜登政府提出這種想法,仍然相當值得尊敬,教宗方濟各並且表達支持拜登政府,加速促進對貧窮國家的疫苗供應。只是,仍有不少人批評,美國如今在國內保留了許多疫苗,有些甚至過期也沒有使用,未來應該也要加速把用不到的疫苗儘快釋出給需要的國家。

總結一下,免除新冠疫苗專利保護的想法,推動起來應該是困難重重,但在醫藥行業中,過去曾有一家大廠吉利亞(Gilead)公司的案例,或許是今天思考豁免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專利的一種可行選項。

過去數十年,全球各地都有批判大藥廠藥價太貴的聲音,但吉立亞是極少數願意對低收入國家提供低藥價的廠商。2013年吉立亞旗下通過核准上市治療C肝的藥Sovaldi,由於一顆訂價一千美元,一個療程十二周,總共要價8.4萬美元,引發美國各界反彈。

不過,吉立亞隨即在2014年宣布,將Sovaldi授權給七家印度學名藥廠,再以歐美百分之一的藥價,賣到全球91個低收入國家。因此,原本一顆賣上千美元的C肝藥,最後只賣十美元,大方嘉惠所有買不起這種藥的病人。

吉立亞這款C肝藥,是少數可以百分之百治癒C肝的良藥,因此,當藥廠可以成功開發一顆好藥,又展現人道主義的精神,這個善舉為該公司贏得很大的聲譽,而大藥廠自願放棄利潤的作法,顯然也是援助後進國家較為務實可行的模式,或許可以做為當下各國政府及藥廠的參考。

講到這裡,我也想到之前採訪一位醫材產業的老董,他提到十多年前投資疫苗產業的經歷。他說,當時他被邀請去投資國光生技,後來他到日本請教一位在疫苗產業做了一輩子的專家,結果那位疫苗專家跟他說,疫苗不是一個好行業,因為大部分的時候,都是「有產品的時候沒市場,有市場的時候沒產品。」

這位老董說,他聽到這句話,全身嚇出冷汗,才知道原來疫苗真不是一個好產業,於是回台灣後很快就把手中股票全出清,小賺出場。

不過,這句描述疫苗產業的說法確實很傳神,過去很多疾病流行時,由於疫苗開發速度沒那麼快,因此當市場最需要疫苗時,往往沒有可用的疫苗,而且疫苗開發曠日費時,失敗率又很高,有很多做到二期或三期臨床才失敗,另外有些則是產品還沒出來,疫情就已結束了,例如40年前的依波拉病毒疫苗,另外2003年SARS病毒更是迅速消失,疫苗才剛開發不久就宣告結束。

當然,去年爆發的新冠疫情,世界各國都用最快速度開發疫苗,在人類抗疫歷史中,算是很少見的一次。如今,新冠疫苗可以說是處於「有市場又有產品」的最好處境,但拜登政府若真的成功推動免除專利保護,對疫苗開發廠商來說,就變成「即使有產品有市場,但結果也一樣不賺錢」,也讓產業再度陷入一場大災難,疫苗不是一個好產業的說法,大概就真的永無翻身之日了。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