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報秘書:納卡領土爭議歷史根源

文:編譯王光磊

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發生衝突的納哥諾卡拉巴克地區(簡稱納卡),面積約4400平方公里,位於南高加索內陸,人口約14萬人。國際雖公認納卡是亞塞拜然的一部分,但居民絕大部分是亞美尼亞裔,1991年建立阿爾察赫共和國至今,已發生多次血腥衝突。

納卡地區的衝突,源於俄國1917年共產革命後,外高加索地區蘇維埃化的過程。因為隔年納卡雖成立自治政府與議會,並於1920年4月宣告將與亞美尼亞合併,但同年稍晚,蘇維埃紅軍快速席捲當地後,為安撫鄰國土耳其,負責處理此事的史達林決定讓納卡由亞塞拜然控制,並成立「納哥諾卡拉巴克自治州」,種下衝突種子。

在俄國高壓控制下,該區一直很平靜,直到1987年蘇聯控制力衰退,衝突開始爆發。先是納卡當地亞美尼亞人發起與亞美尼亞統一的請願,隔年遭莫斯科否決後,衝突開始惡化。各自區域內少數人口遭到攻擊與清洗,產生大量難民。1991年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獨立後,納卡也宣布獨立,成立阿爾察赫共和國(當地中世紀時,叫做阿爾察赫公國),雙方正式交戰,至少造成2萬人喪生、百萬人流離失所。

1993年底,亞美尼亞占領14%的亞塞拜然領土,並與阿爾察赫共和國接壤,俄國則出面調停。雙方雖在1994年達成停火協議,但衝突依舊不斷,2015年至今已有至少300起邊境衝突。歐洲、伊斯蘭聯盟等都曾尋求解決此紛爭,全以失敗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