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後即焚”格局未成,不過Snapchat們多了起來

“閱後即焚”格局未成,不過Snapchat們多了起來
“閱後即焚”格局未成,不過Snapchat們多了起來

Snapchat 2011年9月上線,當時並未引起注意,但後來它每天分享的照片量已達4億張。時隔三年,“閱後即焚”的勢頭起來了。除了 ​​在圈內小有名氣的Blink,還有切陌生人市場的Biu,Seven(七個人)已經拿到了IDG數百萬美金投資,之前的街旁團隊還出了一款叫“幹嘛”的,我還在Next上發現了一個“ 瘋拍” …

“閱後即焚”格局未成,不過Snapchat們多了起來
“閱後即焚”格局未成,不過Snapchat們多了起來

先來看看Seven 的,它主打的概念是密友間的私密交流,用戶最多只能添加7 個好友,在創始人雷恆看來,死亡關係鏈對點對點的閱後即焚IM 應用來說是雞肋,他的預期是用戶在Seven 上添加兩三個密友,這些優質的高活躍用戶比龐大的潛水人群有價值。

再看看幹嘛,它的特點是把“閱後即焚”和Yo的機制結合在了一起,點擊好友列表的朋友頭像,對方就會收到一句自帶東北口音的“幹嘛呢”。不過個人認為,這樣的結合很可能會弱化產品的核心體驗,這個產品想得不夠清楚。

“瘋拍”整體產品結構類似TapTalk,不過加入了Snapchat的倒計時特點。

總得來說,此類產品還未見明顯創新。

Snapchat發展至今,產品的演進路線已經越來越清晰了,這對後來者有很好的示範意義。無論是它推出移步易景基於地理位置的濾鏡Geofilters,還是嘗試“閱後即焚”的新聞、視頻和廣告信息— “Snapchat Discovery”,用戶可以選擇看或跳過的植入廣告,還有三天前剛剛推出的好友轉賬功能,跟亞馬遜合作做“閃購”等。

“閱後即焚”的優點就在於它刨掉了過去社交網絡的”時間”維度,通過“實時”的特性釋放了交流的壓力。不過,國內類似產品的用戶規模應該離這些商業模式還有距離,對贏家通吃的社交產品而言,用戶一旦選擇個某個產品,遷移成本便很高(我並不清楚目前各家的用戶量),快速積累的用戶規模才是這個領域的壁壘。

[ 36氪原創文章,作者: Nicho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