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美國與中國如何避免「注定一戰」?一位澳洲前總理的建言

「百年變局和百年疫情疊加,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中國崛起是一大變量,既是自變量也是因變量,『東升西降』是趨勢,國際格局發展態勢對我有利。美國遏制打壓是一大威脅,既是遭遇戰也是持久戰。」

──中共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

「雅典的崛起與斯巴達因此產生的恐懼,導致戰爭不可避免。」(It was the rise of Athens and the fear that this inspired in Sparta that made war inevitable.)

──修昔底德(Thucydides)

美國國際關係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2012年提出、2017年成書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理論,預先為近年急轉直下的美國與中國關係、噩夢(或者美夢)成真的「新冷戰」敲響警鐘。拜登(Joe Biden)接替川普(Donald Trump)出任美國總統之後,華府與北京一時間似乎不再劍拔弩張,但分析家普遍認為,雙方關係將持續緊張、競爭將持續升高。因此一個大哉問就是:在可預見的未來,美中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如何避免引爆一場災難性的戰爭?

最新一期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刊出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主席、澳洲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的重磅專文〈止戈為武─如何避免美中衝突釀成災難〉(Short of War - How to Keep U.S.-Chinese Confrontation From Ending in Calamity),深入剖析美中軍事衝突的風險與防範機制。

對於最有可能成為美中「戰場」的地區,陸克文直截了當點名:台灣。

2009年11月3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在白宮會見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2009年11月3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在白宮會見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2009年11月3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在白宮會見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美中軍事衝突熱點:台灣

陸克文認為,近年中國經濟與科技突飛猛進,在國際社會上越來越有自信心、號召力與操作空間,也越來越敢於作為。川普對中國祭出多項制裁,但北京顯然認為自身經濟實力已經能承受美方制裁壓力,而且在2020年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方案,對華府鷹派推動的「經貿脫鉤」(economic decoupling)未雨綢繆。

反觀經歷了4年川普亂政的美國,自身民主體制、國際地位、盟邦體系、二戰之後建立的國際秩序遭到重創,接下爛攤子的拜登雖然積極撥亂反正,大聲疾呼「美國回來了」,但重建盟邦信心並非易事:誰能保證拜登之後不會有「川普2.0」、「川普3.0」?當美中爆發衝突,華府大可以迫使其他國家選邊站,但結果恐怕不會太樂觀。

美國總統拜登與國務卿布林肯(AP)
美國總統拜登與國務卿布林肯(AP)

美國總統拜登與國務卿布林肯(AP)

習近平的武統策略

就美中軍事衝突風險而言,中國現階段的軍事現代化可望在2027年之前完成(較預定時程提前整整7年),最重要目標就是確保美中一旦為台灣問題兵戎相見,解放軍在每一種想定(scenario)之中都佔有決定性優勢。大勢底定之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下台(如果他會下台)之前,以武力併吞和平統一己然無望的台灣,奠定堪與毛澤東比肩的歷史地位。

習近平的武統策略很清楚:對台灣海峽大幅增兵,讓美國因勝利無望而裹足不前,讓台灣面臨「非降即敗」的殘酷抉擇。但陸克文認為,這種策略嚴重低估了3個因素:佔領台灣非常困難、中國國際形象與地位將遭重創、美國國內政情的不可預測性。美國或許不願投入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爭,但是背棄像台灣這樣的民主國家,恐將一筆勾銷美國對亞洲盟邦的安全承諾,迫使它們投入中國的懷抱。

20200903-除中科院研製的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外,美製魚叉飛彈也在當前國軍反艦任務扮演要角。圖為過去漢光演習中,掛載魚叉飛彈的F-16V BLK20戰機臨空起飛身影。(資料照,蘇仲泓攝)
20200903-除中科院研製的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外,美製魚叉飛彈也在當前國軍反艦任務扮演要角。圖為過去漢光演習中,掛載魚叉飛彈的F-16V BLK20戰機臨空起飛身影。(資料照,蘇仲泓攝)

掛載魚叉飛彈的F-16V BLK20戰機臨空起飛身影。(資料照,蘇仲泓攝)

降低美中危機、衝突與戰爭風險的「框架」

另一方面,就如中共高幹陳一新所云:「東升西降是趨勢,國際格局發展態勢對我有利。」北京當局相信時間對中國有利,面對拜登政府會尋求降低緊張關係、穩定雙邊關係、避免安全危機。美國則必須厚植自身國力、調整全球軍事部署(例如將歐洲的軍事資源轉移至亞洲)、匯集盟邦經濟實力來與中國抗衡。

但長期來看,美中關係「戰略接觸」(strategic engagement)的年代已一去不返,彼此互為「戰略競爭者」(strategic competitor)的態勢已然定型。因此美中必須設想如何在進行激烈戰略競爭的同時,遵循一套你情我願的「框架」(framework),來降低危機、衝突與戰爭的風險。陸克文稱這樣的競爭為「受管控的戰略競爭」(managed strategic competition)。

陸克文主張,美中當務之急是設下一系列「硬性限制」。華府應嚴格遵循「一個中國」政策,喊停高層官員訪問台灣的作法。北京則須降低台海的軍事挑釁動作,停止將南海島礁軍事化,尊重各國船艦航行自由與軍機行動。中國與日本也可以針對東海地區達成協議,縮減軍事部署。

反對中國擴張南海霸權的菲律賓民眾,2019年在馬尼拉的國會大廈外群聚抗議。示威者高舉一個鯊魚氣球,上頭寫著「中國滾蛋」。(美聯社)
反對中國擴張南海霸權的菲律賓民眾,2019年在馬尼拉的國會大廈外群聚抗議。示威者高舉一個鯊魚氣球,上頭寫著「中國滾蛋」。(美聯社)

反對中國擴張南海霸權的菲律賓民眾,2019年在馬尼拉的國會大廈外群聚抗議。示威者高舉一個鯊魚氣球,上頭寫著「中國滾蛋」。(美聯社)

拜登與習近平的高層級溝通管道

這些框架與限制的協商,需要美中雙方各自派出一位高層級的代表,在拜登與習近平之間建立高層級的溝通管道,確保彼此的默契與理解。一旦出現逾越框架的事件,兩位代表就是現成的對話者。假以時日,美中可望藉此建立最起碼的戰略信賴(strategic trust),並且在氣候變遷、核武擴散等全球性議題之外,探索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陸克文以一位「亞太國家前領導人」的身分,從建立框架與機制著眼,期望美中兩國將軍事衝突風險降到最低,避免讓亞太國家陷入「選邊站」的艱難處境。新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與國家安全會議印太事務協調官(Coordinator for the Indo-Pacific)坎博(Kurt Campbell)則從美國本位出發,詮釋美中闗係可以如何「鬥而不破」,可與陸克文的觀點相互參照。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二)企圖靠歐盟,突破美國封鎖。(美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二)企圖靠歐盟,突破美國封鎖。(美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二)企圖靠歐盟,突破美國封鎖。(美聯社)

坎博與蘇利文2019年的專文〈要競爭不要災難─美國對付中國如何鬥而不破〉(Competition Without Catastrophe - How America Can Both Challenge and Coexist With China)也是發表在《外交事務》,指出今日美中關係的關鍵詞是「競爭」,美國要從美蘇冷戰汲取教訓,但是不應套用冷戰的思維,誇大中國對美國的生存威脅,輕忽中國長期抗戰的能耐。

兩人明確反對將亞洲讓給中國劃設勢力範圍的「大交易」(grand bargain)。亞洲正蓬勃發展,攸關美國的長期利益,更何況美國本來就不應該將「主權夥伴」當成交易籌碼,也不能信賴中國會信守承諾。

華府需要一套能與中國長期共存的競爭策略

今日華府需要一套能與中國長期共存的競爭策略,大原則是確保美國的利益與價值,同時避免軍事衝突。在印太地區,儘管美國不再擁有絕對優勢,但仍必須嚇阻中國不得干預其行動自由、不得脅迫其夥伴與盟邦。在此同時,美中應加強危機管理機制,降低擦槍走火風險。

對於台灣與兩岸關係,坎博與蘇利文除了重申「避免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華府傳統立場,也強調台灣是美中關係史上「被埋沒的一大亮點」:美中採取彈性而細緻的作法,讓台灣在「模糊空間」中邁向繁榮與民主化。對於美中之間其他高難度的外交爭議,這樣的模式值得參考。

坎博與蘇利文最後指出,美中合作固然重要,但美國不會放下競爭,反而會「以競爭引導合作」,憑藉堅定的立場與堅強的國力來迫使中國合作。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對抗、競爭抑或合作?初探2021年「美國總統拜登」的中國政策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經驗值破表、專業度超高,拜登國安外交團隊亮相,將直面中國政策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