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看世界》432平方公里的島嶼,蕾哈娜的故鄉,一個共和國誕生了
2021年11月30日,這世界上又多了一個「共和國」,不過沒有戰爭、沒有革命、沒有任何形式的暴力,前宗主國甚至派出王儲參加典禮。其實,這個國家其實55年前就已獨立;還有,它是流行音樂天后蕾哈娜(Rihanna)的故鄉。30日的「開國典禮」,天后當然盛裝出席。
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Barbados)11月30日正式脫離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的統治,成為一個共和國,不過仍保留大英國協(Commonwealth of Nations)成員國資格,只是國號改為「巴貝多共和國」(Republic of Barbados)。巴貝多的國旗與紋章(coat of arms)不會改換,但國家體制與機構名稱中的「Royal」、「Crown」字樣都會拿掉。
從女王到女總統、女總理
原本代表女王「統治」的巴貝多女總督梅森(Sandra Mason)上個月經過國會選舉,30日宣誓就任巴貝多第一任總統,但實際執掌政務者仍是巴貝多史上首位女總理、倫敦政經學院(LSE)畢業的莫特利(Mia Mottley)。換言之,巴貝多從君主立憲政體轉為共和國,但依舊是女人當家。
30日子夜時分,首都橋鎮(Bridgetown)的民族英雄廣場(National Heroes Square),代表女王的旗幟冉冉降下,人群中瀰漫著興奮的氣氛,代表英國王室出席的查爾斯王儲(Prince Charles)全程觀禮。不過女王不必太失落,她名下還有15個「大英國協王國」(Commonwealth realm),包括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
巴貝多詩人法瑞爾(Winston Farrell)在典禮上說:「徹底翻過殖民的史頁⋯⋯我們從甘蔗田中崛起,拿回自己的歷史,終結女王代表的一切,以一位巴貝多人(Bajan)取而代之。」
廣場上歌舞繽紛,夜空中煙火燦爛,梅森在國會大廈前宣誓就職。巴貝多《國家日報》(The Daily Nation)頭版頭條標題寫著:「就在今夜!」(Tonight's the night!)
但今夜最亮眼的人物不是總統、總理或王儲,而是芳齡33歲的蕾哈娜,她生於島嶼西南部的聖邁可(St. Michael),15歲前往美國闖蕩,是當代歐美最成功的女性藝人之一。30日這天,蕾哈娜被巴貝多政府策封為「民族英雄」。總理莫特利期許她「繼續像鑽石一樣閃耀,以作品與行動榮耀妳的國家」。蕾哈娜2012年的一首金曲就叫〈鑽石〉(Diamonds)。
Barbados is officially a Parliamentary Republic
Here are a few highlights from the Ceremony to declare Barbados a Republic and Inauguration of the President of Barbados in National Heroes' Square! #MyBarbados #LoveBarbados #VisitBarbados #CelebratingWhoWeAre pic.twitter.com/Rp4kN0icqO— Visit Barbados (@Barbados) November 30, 2021
「Barbados」的意思是「鬍子」
巴貝多是座小島,長僅34公里,最寬處也僅23公里,總面積約432平方公里,差不多是臺北市的1.25倍,人口更只有30萬。巴貝多位於東加勒比海小安地列斯群島(Lesser Antilles)最東端,最近的鄰國是臺灣的2個邦交國聖露西亞( Saint Lucia)與聖文森(Saint Vincent)。「Barbados」是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鬍子」,但確切得名緣由已不可知。
巴貝多原本是美洲原住民的家園,15世紀晚期遭西班牙人入侵,進入殖民時期,1530年代換成葡萄牙人當家,統治約90年。1625年5月,英國船艦「橄欖花號」(Olive Blossom)來到,以英王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佔領巴貝多,2年後正式建立英國最早的殖民地。英國殖民者為了開墾莊園,從非洲西部引進大批黑奴,他們也就是今日巴貝多人的祖先。
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Barbados)(Postdlf@Wikipedia / CC BY-SA 3.0)
昔日的「小英格蘭」,如今仍是加勒比海模範生
在大英帝國諸多殖民地之中,巴貝多算是治理頗上軌道,甚至有「小英格蘭」(Little England)的美名。時至今日,巴貝多仍是加勒比海地區的經濟模範生,除了傳統的製糖業,旅遊、離岸金融、輕工業與資訊服務業都發展迅速。不過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巴貝多經濟造成嚴重影響,旅遊業遭受重創。
進入20世紀,巴貝多人的民族意識逐漸高漲。1930年代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重創島上經濟,社會氣氛躁動不安,英國政府開始權力下放、推動改革,並沒有堅持「帝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或者「絕不允許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巴貝多從帝國分裂出去」。1961年10月,巴貝多完全自治,5年後的11月30日正式宣佈獨立,加入大英國協,仍以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
巴貝多首位女總理莫特利(資料照,AP)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身分,不清楚自己為何而戰」
但許多巴貝多人認為在君主立憲的框架之下,國家並沒有獲得真正、完全的獨立,建立「共和國」才是終極目標。1970年代之後,巴貝多在各方面與英國漸行漸遠,蓋亞那(Guyana)、千里達及託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多米尼克(Dominica)與模里西斯(Mauritius)先後「脫英」更令共和派大感振奮。
去年9月,巴貝多政府決定邁出最後一步(不需英國批准),時間就在一年之後的11月30日,為這個「獨立紀念日」再添一層「獨立」的意義。當時,莫特利總理也決定將民族英雄廣場上的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Horatio Nelson)雕像移除,她說:「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身分,不清楚自己為何而戰,我們註定會再次遭到剝削、遭到殖民,方式未必是船艦入侵,也可能是讓我們的心靈空間充斥著不屬於我們的故事、歌曲與訊息。」
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Ludger Berges@Wikipedia / CC BY-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