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福島五縣食品解禁,臺灣應該要更相信科學

究竟要不要開放福島及鄰近五縣食品進口,對臺灣而言,一直是個無法冷靜討論的問題。政治操作與之前冒出來的全民公投,讓現今的民進黨政府決策綁手綁腳。尤其在網路假訊息操弄更為極端的狀態下,若有辦法回歸到科學的理性討論,是不是才有機會解套呢?

臺灣將發生在2011年的東日本大震災泛稱為311地震,地震引發後續海嘯的畫面,對經常赴日旅遊的臺灣人來說,是相當大的震撼。福島電廠的輻射外洩讓臺灣人對核能發電的憂心一舉衝到最高點,可說是否決臺灣核四廠運轉的最強大借鏡。核四廠最早的興建計畫始於1980年,經歷過暫緩動工、恢復施工、廢止計畫、停建與續建,直到2014年正式宣布封存,自2018年開始,陸續將1744束核燃料送回美國,長達38年的核四案爭議,自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共5位總統,10屆任期,3次政黨輪替,無數次的抗爭遊行,真正促使臺灣人民認真思考非核家園重要性的關鍵,除了1986年發生於當時蘇聯體制的車諾比事件之外,就是2011年311地震後續的福島核災。

臺灣在311地震之後,以同為地震帶國家的同理心,透過捐款方式及各種支援,期待在日本災區復興過程中,盡一點力量,亦成就了這十年以來臺日友誼的美談。然而,與同理心同等份量的憂慮,則是食品進口問題。福島核災發生初期,臺灣跟大部分國家一樣,作出了包含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等5縣生產製造之所有食品禁止輸入的決定,日本其他地區生產的八大類食品也實施逐批檢測輻射值,不符標準的貨品無法進口臺灣。

福島核災發生當時的記憶猶新,以日本食品在臺灣受歡迎的程度,難免在購物過程中充滿擔憂,許多無法證實的謠言,不斷透過網路傳播,質疑日本人不吃的核食為何要輸入臺灣,資訊不透明狀態之下產生的恐懼,使得福島及鄰近五縣食品的解禁面臨種種難關。

隨著日本政府提出的檢測數據愈來愈清楚,世界各國也逐步對福島周邊縣市食品解禁,直到2016年,只剩下臺灣、中國、香港、澳門還維持福島周邊區域所有食品的禁令,但是到了2018年11月底,中國、香港、澳門宣布開放新潟米的進口,臺灣卻透過公投否決了重新考慮福島五縣食品輸入的可能。

在野國民黨提出的公投案

不管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打算鬆綁或適度微調,在野陣營都會想盡方法唱反調,2018年當時的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就領銜提出反對開放日本福島五縣「核災食品」進口的公投案,公投主文為「你是否同意政府維持禁止開放日本福島311核災相關地區,包括福島與周遭4縣市(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等地區農產品及食品進口?」無視各種科學舉證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開放事實,成功挑起民眾對核災食品的恐慌,公投結果獲得超過779萬票同意,遠超過不同意的223萬票,跨越「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四分之一以上」的門檻,更是10項公投案中「同意票數」最高的一案,且2年之內不得採取任何違反公投結果的相關措施。公投決議確實衝擊到臺日關係,當時的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就表示,將透過世界貿易組織(WTO)程序解決紛爭,更對「臺灣因此無法加入年底生效的CPTPP」表達遺憾。

在野黨確實在這個議題上面踩到執政黨的痛處,不管蔡英文政府針對開放與否有甚麼樣的表態,只要強烈反對就能得到他們期待的政治利益與聲量。該項公投決議經過兩年,關於福島等五縣食品是否解禁,除了朝野政治角力之外,也有民眾看法兩極與各種矛盾點,2020年底,臺灣駐日本代表謝長廷就表示,解決福島等5縣食品進口議題需依據科學,沒有輻射就應該開放,若臺灣未採納國際標準,確實對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會有影響。果然到了2021下半年,中國率先提出加入CPTPP的要求,在福島五縣食品解禁的問題未能明確表態的臺灣,面臨最困難的關卡。

臺灣在面對自己國內發生的食安問題,往往在當下展現十足強悍的拒買行動,但也有在犯錯廠商推出各種促銷方案之後,出現態度軟化的搶購熱潮。同樣在開放美牛議題也有過強烈對抗,只是超市推出的美國牛肉卻大受歡迎,後續同樣的美國豬肉進口決策攻防時,也有在野黨政治人物自己吃著美國牛肉卻堅決反對美國豬肉進口。臺灣內部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許多公共與國際事務的討論很容易出現政治傾向凌駕科學證據的雙重標準,若政治人物又想利用不實資訊來獲取政治利益,那就更加棘手。像開放福島等五縣食品的政策,雖有各種檢驗數據佐證,有些人還是堅信福島等五縣市依然是核災區,五縣市生產的食品當然不能進口。

旅行親眼見到的福島現狀

我在2018年3月前往福島旅行,出發之前受到許多親友關切,表達他們對福島食物與飲水的憂慮,甚至有人強烈建議我必須喝瓶裝礦泉水,配戴N95等級口罩。但我抵達福島之後,當晚就在便利商店採買了當地酪農生產的鮮奶,吃了水蜜桃布丁,也看到在地超市把福岡生產的草莓與福島當地生產的草莓陳列在一起販售。那幾天直接用旅館水龍頭的水煮沸之後泡了綠茶,參觀了福島車站附近的物產館,對於福島生產的地酒屢獲全國冠軍也充滿好奇。那段時間行經之處總是很容易就看到輻射偵測數據,我也透過手機上網同步查閱臺灣各地輻射值,做為比對。行前雖有稍許不安,但身處其中的各種觀察立刻說服了我。只是當我在網路分享福島經驗時,依然有人質疑是不是拿了日本政府的好處,才會為福島「核食」與「核災區」說好話,一旦主張應該開放福島等五縣食品時,立刻就被打入親日或擁核派。

原本「核食」的說法就有歧視的意味,在許多報導福島的文章之中,感覺在地產業深受「風評被害」的痛苦,臺灣在311地震發生當時產生的同理心,卻又在這個層面對風評被害無法同理,確實很弔詭。

不過到了2021年,包括年代新聞主播張雅琴已經不止一次在播報新聞的時候呼籲,應該要避免使用核食這種歧視字眼。我熟識的朋友當中,在過去的十年之間,已經有不少人去過福島旅行,甚至有獨自一人前去剛從管制區解禁的富岡町,只因為跟故鄉桃園富岡同名,她在那裏住了一晚,她說想要親眼看看那裏的狀況。被臺灣列入禁止食品輸入的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五個縣市,在疫情發生之前,也早就是臺灣人赴日旅行不會迴避的路線,即使在東京或大阪、京都、福岡等大都市,只要是通過日本政府檢驗合格的食品,都已經在旅行途中吃下肚了。去群馬泡溫泉當然要來一罐當地酪農生產的鮮奶,去了福島會津地區的大內宿住一晚,也吃了本地食材做的鄉土料理,至於臺灣人很愛的迪士尼樂園和飛機起降的成田機場,參加各種商業推廣的幕張Messe與野球觀戰的羅德隊主場,都在千葉縣,去了當地,吃了當地食材,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同理心與相信科學

先不提開放福島等五縣食品與加入CPTPP的關聯性,當臺灣的鳳梨被中國禁止輸入時,日本適時對臺灣農民伸出援手,照理說,臺灣對於風評被害的委屈應該是點滴在心頭。從臺灣921地震與日本311地震以來,類似這樣互相支援、彼此打氣,所謂善與報恩的循環,是不是該輪到臺灣以更科學的角度來檢視福島五縣食品的開放輸入。畢竟當年是在資訊不明的緊急狀態之下,倉促以福島鄰近縣市或海流作為想像,劃出禁止輸入的禁區,經過了十年,已經有更多科學佐證與實際數據,不只是臺灣朝野政黨,還包括臺灣人民,應該可以作出更智慧的判斷才對。

或許有反對的聲音還是主張不要被臺日互相報恩的情感面牽制,那此刻不就正好是拿出理性,以科學數據來好好討論的時候!

標題圖片:為反對開放日本食品進口,向人民宣傳簽署列入公投案的臺灣國民黨幹部,2018年11月25日,臺灣臺北市(中央通訊社/共同)

米果 [作者簡介]

專欄作家,臺灣臺南出身,曾旅居日本一段時間,在臺灣各大雜誌報刊擁有個人專欄。是重度日本小說閱讀者與日本戲劇電影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