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30 危機」:其實你沒有中年危機,你只是不喜歡現在的自己

作者:田育瑄/踹妞Try New!

30 歲,是個特別焦慮的年紀。

在 20 歲到 30 歲這段期間,剛出社會幾年,對於「生存」、「夢想」、「出國」、「找自己」等等字詞特別有感,尤其在 29 歲生日那一年,焦慮感會特別強,頓時覺得自己什麼成就都沒有。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像是:最近好像胖囉?有沒有交往另一半?什麼時候要結婚?打算要生小孩嗎?工作上升上小主管了沒?存到第一桶金了嗎?有沒有自己的房子等等,不用幾個問題,馬上就能把生日願望的蠟燭用完。

每天我們睜開眼睛,就有種焦慮,看著時間踢踏踢踏,趕著上班、趕著結婚生子、趕著送小孩上課,趕著比身邊的人活得更精采,趕著追求的目標早點實現⋯⋯我們的內心其實都在著急,就怕時間不等我們,也怕做錯決定,到了中晚年還是庸庸碌碌。

一談起這種恐懼,就像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30 危機」的焦慮從何而來?

各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速,吸引來自各地的人才,尤其像是半導體、人工智能、金融圈發展等領域更是如此。與此同時,流動性與競爭性也更高,企業對於是否來自高學歷、是否夠年輕都相當重視。

在挑選員工的門檻上,不只有著不得超過 35 歲的年齡限制潛規則,超過 30 歲的求職者還會遭遇「年齡歧視」;像是不經意被問到是否已經結婚、小孩現在多大等等,因為在工作上難免為了趕案子進度,要配合部門天天加班,有家庭、年紀大的員工可能無法負荷,企業需要更具有「機動性」的優秀人才,因此,在龐大的社會壓力下,越來越多千禧世代決定「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

成功的定義深受社會環境影響

這幾年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地出差與工作,就我個人的經驗觀察到一個現象,像是來自中國、新加坡、台灣的年輕人比較容易因為年齡而焦慮,可能是生得比較少,孩子也比較珍貴。在父母的觀念影響下,很早就會開始為未來做打算,做的比較多是專業領域方面的工作,像是工程師、銀行業、醫療產業等,而且比較看重學歷、頭銜與薪水,但同時結婚率與生育率也較低。

然而,在馬來西亞與印尼接觸到的年輕華人一般來說想法比較大膽,做事膽子也比較大,有一點想法就行動。婚照樣結、孩子照樣生,有些人有基本的正職,但還是會一邊做做家裡的小生意,或是在外面順便跑些業務,所以對他們來說這不是刻意發展的「副業」,而是大家都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所以看到身兼藥廠業務、做小生意的老闆,以及部落客的「斜槓青年」或「斜槓中年」也是見怪不怪的。

與這些年輕人交流的經驗是,不論他們賺多少錢,因為是自己有興趣、有使命感而去做的工作,不只可以維持比較長久,做起來也比較有自信;相反地,如果是因為父母認為你要去做,或是因為社會價值觀逼迫你要去從事的「成功職業」,最快樂的時候大概就是領薪水的時候;然而,在物價高、人民生活水準高的地區生活久了,對成功的想像難免也容易被侷限。

你不是中年危機,你只是不喜歡現在的自己

面對變化快速的世界,想對生活更有掌握度,我的經驗是越早開始工作越好,這並不是要你早早就為了賺錢而工作,而是在真實社會中,你可以從不同的工作轉換中有所學習和成長,更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就會更有意識地朝那個方向嘗試和努力,盡可能累積那方面的經驗。

這麼一來,到了 30 歲,你會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為自己工作,知道自己的使命在哪裡?長處在哪裡?當你想開始個人的事業之前,或是想停下腳步去國外進修或遊學,也有一筆累積下來的資本,就算金額不多,卻能養活自己

關於 30 歲的成就焦慮,我想分享電影《王牌天神》裡的一段話:如果有個人希望自己可以更有耐心,你認為上帝會直接賜予他耐心,還是給他一個培養耐心的機會?如果有人希望自己更勇敢,你說上帝是賜他勇敢,還是給他鍛練膽量的機會?所以,如果你希望在 30 歲能財務自由,你想上帝會直接給你一大筆錢,還是給你機會讓你學習管理自己的財務與賺錢的能力?

每個階段的人生都能更幫助我們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你的答案不會跟我的一樣,如果現階段的你正處於 30 歲的迷惘,不妨先停下腳步看清楚現在自己的狀態,與你想成為的人距離多遠,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成就你想要的精采!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關於「30 危機」:其實你沒有中年危機,你只是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魔法也無法阻止《哈利波特》變得無聊又平庸?寫給「30 危機」的你:真正的成長其實是⋯⋯

提早到來的「中年危機」:邁入30歲的我們,還在折騰、還沒放棄

作者簡介:

田育瑄,英國雪菲爾大學華語教學碩士。現於新加坡擔任教育管理與培訓主管、親子天下特約研究員,前任教英國大學與語言研究工作。分享跨國教育、職場、時事筆記與反思。人生哲學:「自信,有時候需要弄假成真」。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