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親密暴力 從身邊友人做起

防止親密暴力 從身邊友人做起

【記者李威撰台北報導】暑假來臨,學生情侶的感情活動也跟著進入高峰期,發生親密暴力的可能性也跟著提升。民間團體的調查發現,嚴重的親密暴力亟待解決,因而推出行動,希望親朋好友加入防暴行列,讓防堵暴力的網絡更健全。 現代婦女基金會26日公布的「親密暴力調查」發現,近半(48.8%)受訪者在親密關係中遭遇過暴力,其中有過半(52.3%)仍未脫離。調查指出,發生暴力的時間點,有60.9%是落在正在交往的階段。 「親密暴力調查」是針對全台1千名16歲以上的民眾進行的網路調查,調查所說的「親密關係」,係指追求、戀愛及結婚等各種交往關係;「暴力」則包括各種冒犯身心的言行。 面對受暴 近半隱忍 該調查不僅發現暴力的嚴重,還發現對暴力緘默的情形。在受害者方面,數據顯示,雖然近4成受害者會向友人求助;但選擇獨自承受的比例也逼近5成(49.7%)。在協助者方面,雖然58%的受訪者曾提供協助,但幫助行為多屬消極的傾聽(71%)。因此,暴力的防治出現漏洞。 根據過去的實務經驗,如果能在暴力苗頭初現的時刻就趁早介入,可避免暴力問題的惡化。現代婦女基金會表示,國外的研究也顯示了16至24歲的年輕人,最容易遇到親密暴力。所以暴力防治工作,應將注意力放在年輕學生身上,並從交往階段就開始推動。 學校是第二個家 不過,解決暴力不能光靠受害者自身。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美薰認為,必須凸顯朋友及同學的責任,因為這些第三方,在防暴工作上扮演重要角色。 如何克盡第三方的責任?林美薰表示,主要包含3件事:首先是辨識暴力的跡象,去留意身邊友人是否正遭遇暴力。第二是傾聽,並提供意見給受害友人。最後是展開行動,重點在於鞏固受害者的求助意願,鼓勵他向專業機構求助。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主任彭韻治則表示,避免暴力成為既定事實、避免日後埋怨「早知道(早點介入)」,解決辦法唯有及早防範。彭韻治表示,漠視也是一種暴力,拒絕成為旁觀者,保護網才能更周延。 彭韻治分享校園的諮商經驗:一名個性溫和的女學生小青(化名),交往時遭男友施暴,後來自殺被送入病房,臉上還帶著瘀青。小青之所以忍受男友施暴,跟她成長環境有關。小青的母青遇到家暴時,就以逆來順受的方式維持和諧。在小青看來,一直忍受下去,終能換得男友回頭。 在小青的案例中,學校就能發揮作用,彌補家庭功能不足。彭韻治以實踐大學為例,學校試圖打造成學生的第二個家,師長像父母、同學如手足,讓學生感受到愛,讓師友一起協助學生面臨難題。 名人分享自身經驗 有鑒於身旁好友的介入,能幫助暴力減少,所以現代婦女基金會下半年推動「好朋友反暴力運動」,以「綠點紫絲帶標章」為反暴力運動象徵,將好朋友反暴力列車開進大專院校及高中職。這次活動邀請歌手戴佩妮擔任公益大使,帶頭呼籲民眾響應「好朋友反暴力運動」。 戴佩妮分享自身經驗,表示自己曾交過控制欲旺盛的男友,不准她穿泳衣、不准跟其他男性跳雙人舞。年輕時不懂事,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如果男友吼她,她也會吼回去。 ▲現代婦女基金會26日公布「親密暴力大調查」,發起「好朋友反暴力運動」,邀請藝人戴佩妮為活動公益大使。(圖文/姜林佑) 戴佩妮呼籲,以暴制暴無法解決問題,大家要訴諸理智,應該向正式管道求助。另外她補充,當朋友的「不要怕多事」,多一點關心,可以減少不幸發生,況且身邊朋友一多,加害者就會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