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癌症時鐘又加快了

台灣罹癌人數屢創新高,除新發生人數首破10萬人大關,癌症時鐘也撥快至每5分6秒就有一人罹癌,每年更有約17萬人死於癌症。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對於癌友來說,能夠持續維持適量的運動量,不僅能夠增加存活率,提升自身體力,對於心理層面來說也有許多好處,透過運動放鬆心情。而體能狀況與罹患癌症息息相關,身體活動減少,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也會增加;主要原因在於運動時會促進大小腸蠕動,能減少結腸與直腸癌發生。此外胰島素會促使腫瘤生長,而胰島素阻抗與乳癌、直腸癌、胃癌、胰臟癌、子宮頸癌都有相關性;因此運動非但能夠減少肥胖,還能夠降低罹癌的機率。 「要活就要動」並非空穴來風,當人體在運動時,抗氧化(酉每)濃度會增加,同時也增強了人體抗氧化的能力;根據美國癌症醫學雜誌報告中指出,身體的活動能降低大腸癌的疾病復發和死亡風險。因此除了手術和化學治療外,運動對第三期大腸癌有顯著性的幫助。 除了運動之外,癌症治療與患者的營養照護密不可分,由於癌細胞會產生誘導發炎的細胞激素,增加蛋白質及脂肪的解體,導致異常的代謝,能量及營養素過度消耗;大腸直腸癌初期較無症狀,患者在第1、2期時也不太會出現營養失調現象,但其實約有6成的民眾是因發現症狀就診才得知罹癌,此時癌症大多數已進展到第3期,許多患者的食慾及消化吸收都降低,會出現體重明顯下降、營養失調的情形,進而產生癌症惡病質(Cancer Cachexia)的情形,是罹癌的死亡因素之一。 無論是大腸直腸癌還是其他癌症,甚至一般民眾,其實應該注重飲食以及運動,民眾除了要有早期篩檢意識,也應該三多一少:多運動、多蔬果、多魚蝦以及少肉類,才能減少癌症上身。 現今醫療技術進步,以腸癌為例,早期治療治癒率更超過八成,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在當事者要建立自我信心以及樂觀處事、坦然面對的態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且透過規律地生活、健康飲食及適量運動,就是戰勝疾病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