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農田受汙 桃園推灌排分離

桃園市農田因灌溉水源不足,長期引灌民生、工業廢水,導致農地受重金屬汙染,歷年列管農地為342公頃,目前288公頃農地已整治完畢,預計明年底可全數歸還地主種植。另為防農田受汙,桃園市環保局推動灌排分離,開發水源成挑戰。

桃園市歷年列管農地數量較多為大園、蘆竹及中壢區,除了大溪、龍潭及復興區沒有列管農地外,其餘行政區皆有少數農地列管。環保局自2003年向環保署申請經費,採分年分期執行改善計畫,原桃園市共有342公頃列管農地,截至今年8月已完成整治288公頃,相當於84%,目前仍有54公頃的農地尚未解列,預計明年底可整治全數農地並交還給地主種植。

設置水質監測系統

環保局水保科長朱健瑋提到,桃園市有一半農田都是引灌河川或區域排水,由於重金屬具有累積性,長期引灌仍會導致農地重金屬汙染,因此環保局向環保署申請改善農地再復發的防治策略,對於已完成汙染改善農地畫定汙染復發風險地圖,並針對汙染再復發的潛勢區推動防治措施,包括設置水質監測系統、評估替代水源、源頭減量及改排工程。

開發水源是新挑戰

為防範農田受重金屬汙染,桃園市政府極力推動灌排分離,將灌溉及排水的管道分開,同時不斷開發新的水源,也特地成立「工業搭排戶協處專案小組」,專門輔導搭排戶改善排放管道或歇業,目前已輔導133家既有的搭排戶改排完成或協調歇業。

朱健瑋坦言,桃園的產業特性無法改變,工廠即便符合放流水標準並取得水汙染防治許可證,但排放量大時仍會導致農田受汙染,灌排分離的實施重點在於足夠的水源,因灌溉的水源有限,需不斷開發找尋水源,其中包括埤塘、地下水及戰備水井,而發掘新的水源也是目前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