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香港之外,放眼世界,究竟還存在哪些「非典型領土」?

作者:王新茜/換日線編輯部

香港近期的「反送中」運動,再度掀起國際上對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與在中國轄下「一國兩制」的討論。無獨有偶,印度總理莫迪在 8 月 5 日主持內閣會議後簽署行政命令,「立即廢除」《憲法》第 370 條,收回自1949 年以來賦予克什米爾獨立於憲法之外的「特殊地位」(special status),隨即引發抗議聲浪。

其實不只是香港和喀什米爾,世界上還有很多地區,因為不同的歷史因素,而擁有與一般國家領土/行政區不同的歸類與待遇。以下,《換日線》蒐集了幾個分屬不同國家的案例,帶你看看這些「非典型領土」的前世今生:

香港(Hong Kong)、澳門(Macau)

香港與澳門相距 63 公里,同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之前曾為英國、葡萄牙的殖民地,直到香港主權在 1997 年、澳門在 1999 年將主權移交給中國後,採行資本主義制度,並給特別行政區一定的自治權利──包括以特別行政區政府作為行政機構、立法會作為立法機構等。雖然香港與澳門的行政長官由當地選舉選出,但是人選都需要呈報中國國務院。

而所謂的「選舉」,也不是達法定年齡當地公民都具有選舉人資格,以香港為例,便是由一個 1,200 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1,200 名選舉委員則由登記選民選出,分成 4 界包含商界、專業、社會和政界,其中再分成不同的行業與類別,像是金融、會計、法律等。其中,立法會議員以及港區中國人大代表,都是選委會的當然委員,且並非全部人選都經選舉產生,例如 60 名宗教界委員,便是由 6 個指定宗教團體自行提名。

而在香港的 700 多萬人中,只有約 20 萬選民,有資格選出選舉委員。每個行業有多少人有投票資格,又能選出多少位委員,沒有一定的基準。像是會計界只要是有註冊的會計師就能投票;保險界則只有 100 多位公司老闆具資格,近 5 萬位從業員都不具資格。又像是具有投票資格的中小學教師有約 8 萬位,最後能選出 30 位教育界委員;但是只有 100 多人具有資格的漁農界卻能選出 60 位。

澳門在本月 25 日選出新任、第 5 任行政長官賀一誠,他過去曾任立法會主席。400 名選委會委員皆到場投票,賀一誠以 392 票、98% 的得票率當選。根據《香港 01》報導,2009 年起,賀一誠就被視為澳門特首的潛在人選,但他多次表明不參選,甚至在 2016 年明言表態不參與第 5 屆澳門特首選舉。因此外界認為,賀一誠的參選與中央欽點有關。

面對香港爭議,賀一誠在本月 10 日的政綱宣講及答問大會上,回應關於一國兩制的問題時表示,「鄰近地區最近發展的事件,令一國兩制走樣,觸碰到中央規定的三條底線,國徽國旗損壞,任何國家都不允許發生。」

香港方面,「反送中」運動下,泛民主派提出 5 項訴求,其中包括實行「雙真普選」。對此,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發表公開信表示,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是基本法訂下的最終目標,明白社會特別是年輕一輩對一人一票的追求,政府也不應迴避政改問題。但是,他也說,香港任何政治制度的改變都必須嚴格遵守「一國兩制」的原則。

波多黎各(Puerto Rico)是美國的一個自由邦,屬於美國的非合併建制領土(Unincorporated territories),指由美國政府控制,但美國國會未對該領土通過組織建制法律。波多黎各適用部分美國憲法且自組政府,但因為不是一「州」,不適用選舉人制度,因此無法參與美國總統大選,不過仍能參與黨內初選,因此許多總統候選人都會到波多黎各造勢。

15 世紀地理大發現時,哥倫布行經加勒比海時發現了聖胡安島(San Juan),這便是現在我們所知的波多黎各,從此時開始西班牙 405 年的殖民。時間拉至美國獨立後,門羅主義主張使得美西在 1898 年開戰,最後由美國戰勝,兩國簽訂《巴黎和約》,其中便包含割讓波多黎給美國波多黎各── 於是,波多黎各成為美國領土的一部分。

波多黎各的自治地位則從 1900 年開始,美國透過《平民政府組織法》,讓波多黎各可以選出自己的議會,更能在美國國會中有一席無投票權由美國總統任命的眾議員。17 年之後,再通過《波多黎各與聯邦關係法》,使波多黎各人正是擁有「美國公民」(citizen)的地位。現在,根據 1947 年的新法,波多黎各更有自己的《憲法》,強調高度自治權。波多黎各元首為「總督」 (Governor ),由波多黎各選民直選選出;波多黎各也有獨立的國會,分為參眾兩會。

1967 年到 2017 年以來,波多黎各已經舉辦 5 次公投,從「維持自由邦」、「成為美國一州」或是「獨立」3 個選項中選擇。從早期 1967 年有 6 成選民希望維持自由邦,到 1993 年維持自由邦僅以不到 2% 的差距,多於獨立;2012 年則翻轉,6 成選民支持建州。最近一次的公投則在 2017 年,在僅有 22% 的投票率下,97% 希望成為美國的一州。

2017 年,波多黎各慘遭瑪莉亞颶風襲擊,有近 3 千人因此罹難。美國總統川普當時未能迅速救災,甚至揚言撤出救災資源;在勘災時,他丟擲紙巾的舉動,皆飽受抨擊。

英屬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

被稱為「避稅天堂」而吸引各國到此開設「紙上公司」的開曼群島,是英國在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島的海外領地。

開曼群島與英國的關係要從 17 世紀說起:1603 年西班牙連同牙買加,將開曼群島割讓給英國;直到 1962 年,開曼群島都仍是牙買加這個殖民地的一部分。但這年,牙買加獨立,成為大英國協會員國,因此開曼群島便獨立成為直轄殖民地(crown colony)。1972 年修訂憲法後,開曼群島獲得更多的自治權。《2002 英國海外領地法案》(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ies Act)也讓開曼群島人終獲英國公民身份。

開曼群島的最高元首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實質行政首長「總督」(governor)也由英國選定人選,現任總督是英國外交官 Martyn Roper。另外,實行雙首長制的開曼群島還設有由總督任命的「總理」(premier)一職,現為開曼群島兩大黨之一「人民進步運動黨」 (People's Progressive Movement)的黨魁 Alden McLaughlin 擔任。

國會則設有 21 席,其中 2 席由總督提名,另外 19 席交由人民每 4 年直選一次,其中 7 席將成為各部會首長,「總理」也就是從 7 位中的一位主要政黨領袖擔任。開曼群島國會通過的法案,皆需英國當局核准。

人口約有 6 萬人的開曼群島,有近 10 萬家公司在當地登記。根據《自由時報》報導,臺灣的金控集團今年第 1 季對開曼群島放款的金額,就高達 2229.1 億元;開曼群島也是臺灣第 4 大放款地。

備註:英國的海外領土還有英屬維京群島、百慕達、直布羅陀等。

法屬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

「你是否希望新喀里多尼亞島獲得完整主權,成為獨立國家?」

法屬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以下簡稱「新喀里多尼亞」)是法國的海外領地(overseas territory),曾在 2018 年舉辦獨立公投,約 17 萬選民中,高達 8 成的選民參加投票,最後以 43.6% 贊成脫離法國獨立、56.4% 反對,獨立公投失敗。

但當時法國媒體 Frances 24 以「新喀里多尼亞公投讓獨立運動充滿希望」(New Caledonia referendum leaves independence movement hopeful)為標題,因為選前民調顯示將有 63% 的選民投下反對票,最後的投票結果超出預期。根據 1988 年與法國的協議。在 2022 年之前,新喀里多尼亞還能再舉辦 2 次公投。

新喀里多尼亞位在南太平洋,首都是努美亞(Noumea),人口約有 27 萬人,其中 42% 是當地原住民卡納克人(Kanak)、30% 歐洲人,另外 11% 是玻里尼西亞人。

法國從1853 年開始殖民新喀里多尼亞,納入法國版圖。二戰過後便正式成為法國 13 個海外領地之一。在法國的統治期間,新喀里多尼亞實施種族隔離政策,造成原住民卡納克人與歐裔白人的對立。

1988 年發生的「烏韋阿島事件」(Ouvéa cave hostage taking),獨派的「卡納克社會主義國家自由陣線」(FLNKS)挾持多位法國軍人作為人質,要求與法國政府展開談判,最後 19 名卡納克人和 2 名軍人死亡。

法國當局經過協商之後,在 1988 年簽下《努美阿協議》(Nouméa Accord),將新喀里多尼亞改制為海外特殊集合體(Special Collectivity),使他們能有自治政府及屬地自治議會,更因此使新喀里多尼亞能在 2022 年前舉辦 3 次獨立公投。根據報導,下次公投可能在今年年底舉行。

新喀里多尼亞不是唯一一個近年尋求獨立的法國海外領地,像是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French Guiana)和莫三比克海峽的馬約特(Mayotte)居民都有對法國的抗議聲浪。

加泰隆尼亞(Catalonia)

「對外人來說,巴塞隆納是西班牙第 2 大城市,但是對加泰隆尼亞人來說,巴塞隆納是他們的首都,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和歷史。」《澳洲廣播公司》(ABC)本月 27 日的報導「巴塞隆納的戰鬥:歐洲其中一個最和平的城市如何走向混亂」(The battle for Barcelona: How one of Europe's most peaceful cities descended into chaos)中,爬梳西班牙自治區加泰隆尼亞的歷史與現況,並直截了當的點出當地人的想法──我們與西班牙不同。

根據 2019 年 2 月的調查,39% 的加泰隆尼亞居民認為自己「是西班牙同時也是加泰隆尼亞人」,但更有各 20% 的居民認為自己「是加泰隆尼亞人多於西班牙」或就「自認是加泰隆尼亞人。」

加泰隆尼亞成為西班牙的領土要從 15 世紀說起,當時伊比利半島上有兩個主要王國,亞拉岡和卡斯提爾。1469 年,亞拉岡王子費爾南多二世(Fernando Ⅱ)和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一世(Isabella Ⅰ)達成政治聯姻,使得西班牙王國統一、加泰隆尼亞也就成為西班牙國土。王國建立後,包含加泰隆尼亞在內的不同地區有一定的自治權,但仍是以相對強勢的卡斯提爾為中心。

但是將時間轉至 1700 年,統治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與法國波旁王朝長達 14 年的「王位繼承戰」,加泰隆尼亞在初期支持法國,但後來轉向支持哈布斯堡王朝。戰爭後期,加泰隆尼亞獨自對抗法國,1714 年 9 月 11 日效忠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的軍隊攻陷加泰隆尼亞,之後他除了廢除上百年的自治特權,更禁止說加泰隆尼亞語──這天便成為加泰隆尼亞民族日(Diada),直至今日許多獨立運動抗爭都在這天進行。再看到 19 世紀晚期,加泰隆尼亞逐漸成為西班牙的工業重鎮,更逐步爭取回自治權,1933 年才重新成立自治政府。

加泰隆尼亞地區有近 700 萬位居民,根據《BBC》今年 6 月的報導,加泰隆尼亞貢獻西班牙高達 19% 的 GDP。因此當 2008 年金融海嘯時,加泰隆尼亞收到來自政府的補助款從 16% 降至 9.5%,甚至要倒貼財政困難的中央政府共 140 億歐元──這也成為加泰隆尼亞走向獨立之路的原因之一。

2017 年 10 月加泰隆尼亞不顧西班牙當局反對,舉辦獨立公投。最後投票結果雖然顯示 9 成選民支持獨立,但投票率僅有 47%。隨後加泰隆尼亞議會仍通過獨立,中央政府以宣布解散議會和接管自治區與其對抗,最後更有 12 位獨派領袖遭以「叛亂」、「煽動叛亂」和「濫用公款」等罪名遭到起訴。繼西班牙接管與解散國會後,新任加泰隆尼亞最高首長,由重選後的國會議員互相選舉出的「自治區主席」(president)Quim Torra 在 2018 年就職。

根據《路透社》今年 5 月的報導,當時民調首次顯示反對獨立(48.6%)大於支持(47.2%);獨派政黨也在今年 4 月的選舉拿到不到 4 成的選票。

備註:西班牙共有 17 個自治區,自治區之下共劃分為 50 個省,其中有 7 個是轄區內僅有一省的「單省自治區」;自治市則有 2 個(休達、梅利利亞)。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除了香港之外,放眼世界,究竟還存在哪些「非典型領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獨立,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從安道爾公國,看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

巴賽隆納現場觀察:加泰隆尼亞宣布獨立之後,現在怎麼了?

反送中讓「香港人移民台灣潮」再創高峰——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

不按牌理出牌,就是中國的「規矩」──外表再像,可千萬別以為你還在台灣

作者簡介:

換日線編輯團隊,每周編譯國際新聞、挖掘台灣主流媒體較少關注的區域與題材。歡迎來信告訴我們,你想讀到什麼樣的故事。(換日線官方信箱:CommonWealthCrossing@gmail.com,來信就有機會抽到換日線獨家選書)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史上最強勢的第一夫人參選人李佳芬
迎接108課綱 素養紮根請趁早
一個崩壞的台灣人
反送中讓香港人「移民台灣潮」再創高峰 ──但我們準備好了嗎?
藍委偷梁換柱的小心思

相關新聞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