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Chat GPT 外,生成式 AI 能為企業帶來什麼?

過去 3 年內,創投在生成式 AI 新創注資 17 億美元,主要鎖定藥物研發與 AI 軟體應用領域,雖然當前如 ChatGPT 的早期模型仍專注於強化內容創造的能力,但 Gartner 預測,到 2025 年,超過 30% 的新藥物和材料將使用生成 AI 來完成。除此之外,Gartner 也預測,截至 2025 年,大型企業中 30% 的對行銷資訊將由生成式 AI 完成,高於 2022 年的 2%;而到 2030 年,90% 的電影由 AI 製造,達到從文字到影視的製作。

整體而言,生成式 AI 能運用在許多產業上,其應用場景橫跨公司營運、客戶體驗、以及產品與服務的創新。譬如在汽車、航太、國防等產業開始嘗試以生成式 AI 來設計零組件即為一例。此外,生成式 AI 也能用於晶片製造,運用強化學習來優化半導體晶片設計,將產品開發生命週期時間從人類專家的數週縮短到生成式 AI 的數小時,其應用潛力遠超我們想像。

select generative ai use cases by industry 圖/Gartner
select generative ai use cases by industry 圖/Gartner

一場 AI 模型大戰正準備展開

生成式 AI 能夠在幾秒鐘內生成各種可閱讀文章,同時回應社群評論,使文章更具備說服力,這對各種產業皆造成影響,業者能使用 AI 模型生成的即時的內容,除了文字生成圖像外,甚至連音檔、影片、3D 模型等都能生成,DALL-E、DALL-E 2、GLIDE 等模型都具備上述功能,這些模型稱為擴散型模型(Diffusion model)。

部分科技業者已經將這些模型強化自家產品服務,例如 Microsoft、AWS、Nvidia 推出套件和開發框架,用以支援生成式 AI 模型開發和訓練;另外的做法是將這些模型套用到現有服務中,例如微軟投資 100 億美元在 Open AI 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將 Chat GPT-3 置入原有的 Azure,以及運用 DALL-E 2 來推出文字生成圖像軟體 Microsoft Designer,照這樣下去,Google、Meta、Adobe 等企業應會採取對應措施,科技業之間未來應避免不了爆發一場 AI 模型產品大戰。

市場潛力龐大,但衍生隱憂也不可忽視

生成式 AI 能夠快速成長,主要是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生成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等深度學習技術的成熟,未來在元宇宙逐漸成熟後,企業能夠從使用者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轉為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 Generated Content,AIGC)中尋找龐大商業行銷商機。

當然,像能夠 GPT-3 根據其吸收的累積訓練預測句子中最有可能的下一個單字、寫故事、編歌曲,甚至寫詩,都已經顯示出人工智慧的成長速度不斷提升,同時也帶來更深層的治理問題,從論文抄襲、專利模仿、智慧財產權盜竊、深度偽造都是社會上開始正式的潛在衝擊。

新加坡、歐盟、美國、中國等國家紛紛發佈 AI 治理工具箱、技術監管框架,而對企業開始要求對模型設計、開發、部署的人工智慧倫理風險審查流程,在機器學習、邏輯程式設計、模糊邏輯、概率推理、本體工程上有更多著墨。

更多報導
AI 畫出來的圖能多美,全靠「提示工程師」!這個未來職業究竟在做什麼?
寫程式、文案都難不倒 ChatGPT,人類工作會被 AI 取代嗎?
2022 年人工智慧發展回顧:產業應用純熟,但人才稀缺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