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失去希望」正成為中國最大問題

(中央社台北26日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陳博志表示,中國經濟發展曾經給人非常大希望,但如今陷入中所得困境,不但「經濟失速,房地產失資金、政治失前景」,更有大批青年失業,「失去希望」正成為中國最大的問題。

陳博志是知名經濟學家,曾擔任經建會主委,現為總統府資政。

中國在COVID-19疫後經濟復甦乏力,9月外媒報導,至少有76名各國專家及6家外國投資機構,近來接連調降對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其中有專家預估,中國2024年經濟增幅可能會再降到4.5%,在2025年更會降到4.3%。

總統府資政、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陳博志9月25日接受中央社專訪,直言對中國經濟未來感到悲觀。

陳博志表示,中國經濟的泡沫式發展,曾經帶給所有人非常大的希望,許多人全力投資,發展數十年的高速成長泡沫沒有破,但現在這個泡沫可能撐不下去了,

例如近期大型房地產業出現財務危機,是一個指標。以前一些都市房市下跌時,可以在其他城市再點燃泡沫,但現在已近乎全面出問題,恐難用炒熱其他地區的不動產來避免整體不動產泡沫的破滅。

他提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8月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越來越多的人擔心,中國可能已經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這個現象指的是很多國家經濟成長到中等所得水準時出現困難,而無法順利再快速成長。

陳博志認為,中國在幾個方面有一些使成長低落的因素。用簡單的經濟成長理論觀察,一國經濟要成長必須要有數多資本增加生產,而資本的增加要靠投資,投資的資金則來自儲蓄。

原先順利成長的中所得國家若儲蓄率下降,儲蓄也不能轉成投資,或同樣的投資率變成只能達到較低的經濟成長率,經濟成長率即可能下降,並引發儲蓄率、投資率和成長率進一步下降的惡性循環,被視為掉入「中所得陷阱」。

他表示,進一步看,中國目前沒有儲蓄率不足的問題,而是怕帶動信心和投資的力量減少,特別是中國過去這些年累積的民間負債和各級政府負債極高,限制了儲蓄轉成投資的能力。

陳博志分析,中國長年以低工資、低勞保條件、低環保要求等優勢及大量人口,在全球貿易自由投資化的潮流下,以絕對利益得到極大發展機會,但現在因「中所得困境」失去原先經濟起飛速度,加上更低成本的國家加入競爭,以及西方抵制科技技術設備,擁有的絕對利益下降,將使受衝擊的範圍會特別大。

另外,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官方公布的青年失業率超過兩成,實際上真正的比例恐更高,這種現象不只表示中國經濟現況和前景不好,也很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社會政治不安。

陳博志表示,當前中國失業率高漲和經濟成長率下降使年輕人失去希望、低成長率和國際情勢使國內外投資者失望、習近平要長期獨攬大權的可能性,也使很多嚮往自由民主或是想爭奪權位的人失望。「失去希望」正成為中國最大的問題。(編輯:邱國強)11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