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哲是何方神聖?接連遭周玉蔻點名、總統府澄清

近半個月以來,「疫苗」成為全民最關注的議題,有位鮮少出現在媒體的中研院院士,頻頻對外發表談話,他就是昨日(6月7日)被媒體人周玉蔻點名「嚴重違反專業倫理」的食藥署審查委員──中研院院士陳培哲。他到底是誰?說了什麼?竟惹來名嘴指責,連總統府都罕見地對外澄清。

5月30日,陳培哲首次針對疫苗發表意見。他直言,疫情指揮中心對民間引進疫苗的刁難是「把人民的生命放在權力之後」,顯示這是一個「非常傲慢的政府」,令人失望。

6月4日,他又對外表示,大部分國家研發疫苗,策略都是分散風險,會採取兩到三個技術平台,「台灣都賭在蛋白質,民進黨政府就是不相信科學!」

6月5日,陳培哲進一步分析,連知名美國生技公司諾瓦瓦克斯(Novavax)所研發的蛋白質次單位疫苗,至今都尚未獲審查認證,台灣又如何做到?甚至斷言「國產疫苗,7月絕對不可能做出來」。

陳培哲是民進黨長期的支持者,熱愛台灣這塊鄉土

他的談話單刀直入,一次比一次犀利,展現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精神。

陳培哲到底是何許人?不僅名嘴周玉蔻在臉書發文:「東窗事發偷溜閃人?陳培哲昨天請辭疫苗審查委員」,「陳培哲近日頻頻攻擊國產疫苗,遭質疑還是國產疫苗最關鍵的解盲階段,甚至涉及業者業界的利益,審查委員(指陳培哲)這樣的發言,嚴重違反專業倫理」。



昨天晚上,總統府也隨即對外澄清:陳院士請辭審查委員一事曝光,外界才注意到,原來陳院士兼有這個身分。對於陳院士這種說法(稱其辭去國產疫苗審查委員是因蔡英文總統的說法),令人感到不解與遺憾。陳院士是科學家……,在科學證據與結果尚未確定前,任何非科學的指涉,對投入研發的人員,以及專家學者,並不公平。

其實,陳培哲是民進黨長期的支持者,熱愛台灣這塊鄉土,放棄美國的發展機會,於30幾年前返台任教。目前是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台大內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中研院院士,為國際知名的病毒學及肝炎肝癌學者。

30幾年來,學術上的研究成果,讓他獲獎無數,如行政院傑出科技人才獎、教育部學術獎等等,還獲選為世界科學院士(2011年)。

5月底的審查委員會議,是陳培哲主動辭職的關鍵

短短幾天,他為何從專注學術研究的教授,搖身一變成為時事的針砭者,進而成為新聞焦點人物?

這與他海外留學有關。陳培哲台大醫學院畢業後,遠赴美國,攻讀賓夕凡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的微生物博士學位。這趟異國之旅,帶給他莫大啟發,養成「直接討論,就事論事」的精神。他曾與學生分享,「科學研究是很清楚的,討論批評的是做的東西,並不是在批評人」「Science(科學)做的好壞與做人無關,在台灣很多人分不清楚」。

同時他也熱愛文學及哲學,參加過詩社的朗讀、旁聽過語言學的課程,廣泛接受各學門思想的洗禮。並「以文會友」,被同儕形容為「思想有結構、思考通透清澈」的學者

熟識陳培哲的人,毫不訝異他最近的犀利言論。「老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帶的實驗室風格也是這樣,」一位台大校友說,老師常不斷提醒學生要思考,讀醫學院、當醫師到底是一份Job(工作)還是Career(志業)?

終其一生追求科學的陳培哲,對近來的「疫苗」爭議,終於隱忍不住了,而5月底的食藥署審查委員會議,正是他主動辭職的關鍵。

據悉,當天的決議讓他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他發現委員會已失去獨立性與專業性,也無法科學審查,自認無法達到委員會的要求,5月31日發文給食藥署署長吳秀梅、專家小組召集人鍾飲文、審查委員們,以及相關工作人員,辭去委員一職。

民主社會理應容許不同聲音,不能成為一言堂

事件愈演愈烈,陳培哲事後也接受《遠見雜誌》的專訪,以下即是他第一人稱的訪談內容:

我必須捍衛數十年所奉行的科學與專業理念,我知道自己的審查委員身份,不宜對外評論「疫苗技術」的看法,所以我是在5月31日正式辭職後,才發表對「疫苗技術」的專業看法。

我感到很納悶,審查委員名單是機密,為何外界有人會知道?還特地拿這個身分攻擊我,但攻擊我的人沒有做好功課,我已經辭職了(周玉蔻說他6月6日辭去委員資格)。

當我決定對外發言時,已做好被網軍抹黑、側翼攻擊的「心理準備」,我知道這絕對不是唯一一次,以目前的政治氛圍,以後還會遭受更多指摘與污衊,但我勇於承擔,並泰然處之。

相比以前的黨外人士,如「被關」的前副總統呂秀蓮、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他們對於台灣民主自由的努力與犧牲奉獻,「我算什麼?這點委屈抺黑,比他們的苦難差太遠了。」他們(指民進黨的前輩們)都比我勇敢,我還是會發揮專業所長,繼續說該說的話,「頂多就是被抓去關起來」。

在記者的訪談期間,從電話那端傳來的聲音,是如此平靜與泰然。

今年66歲的陳培哲擁有國際學術地位,他早已「毀譽不動如須彌」,不斷再三呼籲,台灣能成為民主自由的文明社會,絕非一蹴可幾,民主社會理應公開討論學術及研究,容許不同聲音,不能成為一言堂,期許政府能與人民充分溝通,達成共識再執行,而不是一意孤行,不顧及廣大民意,堅持貫徹個人的指令。

陳培哲為了這塊深愛的鄉土,「我一定會繼續努力,說該說的話,」他毫不猶豫地說。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