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良番外篇】性別多元是理所當然的事

陳子良的丈夫思鐸,是紐約市立大學李曼學院(Lehman College)教授,專長是青少年輔導諮商,然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自家小孩總是更難權衡。陳愷樂目前14歲,正值青春期,我們這次前往採訪,他一度鬧彆扭,忽然躲回房間,不願配合受訪,陳子良連忙緩頰說,「以前小時候他都很願意配合採訪的,現在大了,有自己的事要忙了。」

除了這點小情緒之外,他性情溫和,吃飯、說話溫文有禮,2天相處下來,我主動找他攀談,也都能獲得禮貌的回應。說穿了,也有可能是害羞吧。青春期的小孩,對於大人世界,總是有那麼一點不耐煩,也有一點自我中心,但無可厚非。若真要說同性婚姻教養下的小孩有什麼大不同,我還真的說不上來。

思鐸的父親是圖書館員,媽媽是植物學教授,身在書香世家,他從小就喜歡閱讀,「我的成長過程裡,家裡放有很多很多的書,所以我從小就理解閱讀的重要性。有很多研究指出,小孩子要靠閱讀來累積對事情的認知,甚至學業表現也跟童年是否喜好閱讀有關。」

於是乎,打從陳愷樂一出生,思鐸便扮演了枕邊說書人的角色,試圖將閱讀習慣傳承給孩子,「直到他10歲的某一天,突然跟我說:『不要再讀給我聽了,我可以自己讀了』為止。他長大後果然很喜歡閱讀,我很開心自己能啟發他。我曾經花了很多時間,去找各式各樣的繪本給他讀,裡面包羅的議題甚廣,性別、種族、社會階級等等各種,一個多元社會該了解的議題都涵括在其中了。十幾年下來,大概讀了上千本吧,超過一般小孩的閱讀量,所以他的閱讀能力很好,這是我們很刻意營造的環境。」思鐸深信閱讀的力量。閱讀除了可以開闊視野,更可以破除偏見與歧視。

「我們從小就沒讓他看電視、玩電腦或手機,因為不希望他受到外在商業化的訊息影響。我們希望等他成熟一點了,才慢慢放手。一直到今年,我們終於買了一個iphone給他,他也開始會看一些影集,畢竟他跟同儕要有話題可以聊啊。」思鐸告訴我們,當愷樂的家長並不困難,前提是二夫夫的教育方針必須一致,他們從來不體罰小孩,也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

「愷樂是一個很善良的小孩,雖然說他現在青春期了,有點叛逆,但本質不會變。他對事情充滿好奇,喜歡發問,我也樂於回答他,跟他互動。」陳愷樂的個性跟陳子良比較像,都屬於內向之人,但思鐸偏外向,「所以當愷樂11歲左右,慢慢進入青春期,開始跟我起了一些衝突。他變得很想要擁有自己的空間,處理自己的情緒,可是外向之人喜歡跟人把話說清楚,所以我要學著迴避,讓他們有自己的空間。雖然我對青少年諮商理解甚深,但跟自己小孩互動又是另一回事了。子良常跟我說,我們當家長的,要慢慢調整心態,接受小孩已經長大、要有自己獨立空間的事實。」

孕育一個小孩,以身作則,用愛灌溉,慢慢把他形塑成理想的模樣,看著他翅膀日漸茁壯,飛出去尋找自己的天空。這樣的期許,在每個異性戀家庭裡幾乎都存在過,同性戀何嘗不能享受這樣平等的權利、簡單的幸福?「我們對於愷樂將來職業的選擇和期許,沒有太多限制,但我們給他很多客觀資訊,分析優缺點,讓他想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並且獨立去實現夢想。」

陳子良還談到,同性婚姻裡最重要的,是家長的自我認同要非常健全,如果有一絲的不確定或自我恐同情結,小孩子會敏感察覺,並留下疙瘩。「一定要理直氣壯,讓小孩在日常生活中就覺得性別多元是很理所當然的事。」


更多鏡週刊報導
【陳子良番外篇】他很勇敢做自己
【鏡相人間】是爸爸也是媽媽 陳子良的同婚故事
【鏡相人間】愛不分性別 陳子良的同婚故事之一
【鏡相人間】同婚生育拓荒者 陳子良的同婚故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