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中一走 死亡率降低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8月16日指揮中心公布的台灣染疫死亡率降到了萬分之5,這是自5月疫情爆發,每日死亡率由萬分之3爬升到千分之5以來,首次降到接近最初標準。可見以前批判萬分之3死亡率標準的說法都是別有用心,為指揮中心該做而不做的行為擦脂抹粉。

Omicron是個死亡率不高的輕病,把死亡率壓到最低而不是關注於將病毒擋在境外,才是防疫的重點。這個道理指揮中心不是不懂,但是擋病毒能有其附帶收益,可以擋兩岸交流、擋產業復甦,再讓指揮中心用逐步放利的方法,達到政黨目的。這就是指揮中心在陳時中時代對omicron仍以阻擋為樂,樂在能將其推至「抗中保台」急先鋒,更能將其推去選市長。

台灣5、6月分出現的死亡為超額死亡,染疫之外也出現大量非染疫的死亡案例。染疫與非染疫死亡都增加的原因在於就醫障礙,政府為了彰顯有降低死亡率的決心,5月分就規定了每家醫院必須畫出30%的病房當新冠感染者的專責病房,以紓解新冠病人無法就醫的困境。又為了醫療機構保全,規定任何陪病、重要探病、住院、重要手術、重要檢查都必須篩查陰性才能執行。這二項政策共同構築了台灣的就醫障礙,30%的專責病房又被求業績若渴的醫院以輕症塞滿,就醫障礙更加嚴重。

新冠重症往往因為專責病房都被輕症塞滿,反而出現就醫障礙,造就了新冠的高死亡率。非染疫重症病人因為層層的篩查及非專責病房的限縮也出現了就醫障礙。重症晚一分鐘到院都可能多死好些人,更何況這麼多的障礙。二者共同成就了台灣前3個月的超額死亡。

這些事情在陳時中還是指揮官時都已經很清楚,但他就是不願意改。因為那時還沒有提名,還需要防疫績優的假象,這些層層框架為了陳時中的面子還要撐著,不會管多少家庭破碎,多少至親亡故,那些都只是他「一將提名萬骨枯」的墊腳石。

等到陳時中離開指揮中心後,專責病房的比例就下修至5%,新任部長薛瑞元也風塵僕僕地跑到各醫院與院長開會,要求各醫院以後收治病人必須正常化,讓醫療體系能夠充分發揮。這兩項該由陳時中來做的政策,推到他去參選後才得以執行。剛一推出,台灣的新冠死亡率就驟降,超額死亡應該也會隨之下降。

繼任政策成功降低死亡率,坐實了陳時中該為而不為的行政怠惰。5、6、7月的死亡案例,不論染疫與否,如果能經由專業鑑定出與就醫障礙有關,都有資格申請國家賠償。要讓那些有權力主宰民眾生死大權的官員,以後能多花些精力為民眾謀生路,少作一些政治手腳。

(作者為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