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企在港影響力劇增

工商時報【李書良】 今年7月是香港回歸20周年,這段期間,香港的資本市場已有了極大改變。以證券市場的IPO(首次公開發行)為例,如今香港的IPO保薦機構,已是大陸公司的天下。 新浪財經報導,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大陸時,這塊英國殖民地的經濟是由李嘉誠等本土大亨,以及怡和控股等殖民時代的多元化企業集團主導。今天,雖然李嘉誠等港商的規模仍然很大,但其對香港經濟領域的影響力正在減弱,而大陸企業的影響力卻在急劇上升,特別是在金融、房地產和電訊行業。 過去一段長時期,香港是進出中國大陸的門戶。1990年代,大陸的國有企業,即所謂紅籌公司,從香港籌集資金來發展大戶經濟。現在,隨著大陸在香港的政治影響力上升,資金雄厚的陸企也在當地經濟中獲得更大影響力。 降低收費搶市占率 譬如,在金融服務占整體經濟活動近18%的香港,中資企業如今無處不在。在1997年時,香港前10大IPO保薦機構中根本沒有中資機構的名字;現在,中國建設銀行和海通證券等大陸公司已經成為主角。今年迄今,香港IPO市場募資規模已達約50億美元,而1997年全年也只有34億美元。 而更讓人驚訝的是,外媒統計,在1997年,香港IPO的前10大承銷商榜單上,只有香港和國際性企業,其中摩根士丹利、匯豐控股和美林位列前2名。如今,這個名單上有90%是大陸企業,中國建設銀行、海通證券和中國農業銀行高居榜首。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為了贏得市場占有率,中資投資銀行往往拉低了收費。對於部分IPO,尤其是備受矚目的交易,中資顧問公司的收費只有5年前的一半,即交易價值的1%。 「對於香港本土大亨而言,現在的問題並不是維持主導者的地位,而是關注生存。」京華山一香港的研究主管Castor Pang說:「如果不設法採取行動,他們將變得無關緊要。」 同時,伴隨這種改變的是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爭相在香港上市,希望以此作為全球擴張的基礎。如今,在香港交易所新上市的公司基本都來自中國大陸,這與6年前相比有很大的變化,當時香港交易所吸引到普拉達和新秀麗等跨國企業。 大陸地產商在港崛起 報導稱,除了資本市場之外,大陸地產商也在香港讓本地業者感到壓力。從2011年開始,過去在住宅開發用地政府拍賣會中扮演主角的香港地產大亨們,開始成為大陸房地產開發商的手下敗將。 2016年,香港有近半數的住宅用地流入大陸房地產商的口袋,這一趨勢到今年得到延續,包括海航集團及龍光地產在內的大陸開發商擊敗香港本地競爭者,香港政府拍賣的價值370億港元的住宅開發用地,均被大陸開發商競得,恒基地產等香港開發商只好轉而競購商業地產用地。 尤其自去年底以來,擁有海南航空等企業的海航集團總計斥資272億港元,競得了原香港啟德機場的4幅土地。而在去年11月份首次挺進香港時,海航以創紀錄新高的88.4億港元的競價,一舉擊敗了19個競購者。 報導指出,這種情況迫使香港金管局出手限制用於建設和購買土地的銀行貸款。這將影響到很多大陸開發商,因為與香港本土的房地產商相比,大陸企業為了購地往往會借更多債。然而,這個舉措不太可能阻止香港地產商輸給大陸公司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