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背後的陰影,你看見了嗎?從三浦春馬的驟逝談起

Japanese actor and singer Haruma Miura attends the Louis Vuitton men's Fall-Winter 2014-2015 fashion collection, presented Thursday, Jan. 16, 2014 in Paris. (AP Photo/Jacques Brinon)
圖片來源:AP

作者/獨立評論 文/陳姝蓉

日前打開手機,赫然讀到「三浦春馬,1990-2020,R.I.P」的圖文,除了震驚之外,還有著一抹傷痛的感覺:又是一個看似陽光、親和、努力的人,在眾人摸不著頭緒的時候,被陰影覆蓋了。

接著閱讀一些相關報導對三浦的描述,和我腦海中的假設很接近。例如,工作人員提到「2天前在片場見到三浦春馬時,他和平常一樣笑臉迎人,看不出異樣」、黃子佼回憶「對三浦春馬印象極佳,彬彬有禮、配合度高」……從行動和態度上來看,待人溫和、好相處、充滿微笑,是讓人舒服的表現,每個人都喜歡這樣的陽光男孩,或許被他照耀時,會感受到愉快。

而對三浦個人特質的描述也從報導中略見端倪:「個性非常細膩與敏感」、「他是個做什麼事都全力以赴的完美主義者」,並且在受訪時也曾自己表示「要讓自己活得更好」,看起來是正向、也激勵人心的特質。

但,日升日落是一種必然,情緒的起落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狀態,一個人需要回應給觀眾、社群如此陽光和正面積極的態度,那他生命中的沮喪、挫敗、憂鬱又去了那兒呢?

▎報喜不報憂,其實是一種環境氛圍

許多人在讀完這類報導自殺事件的文章後第一個反應,經常是在惋惜的同時說:「唉唷,壓力很大怎麼不說呢?你不說大家也不知道怎麼幫忙啊!」確實,憂鬱情緒本身會使人處於無望、無助的感受,並且出現自責,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因而抑制了求助的行動。然而,當社會充滿一種「比較喜歡陽光小孩」、而出現陰鬱情緒時則會看見「嫌棄、不喜歡」的排斥反應時,渴望被認同、被接納的人,會不自覺地繼續勉強自己表現出正面積極的行為,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稱讚與肯定。

有時候,群眾透過別人的陽光來帶動自己的能量,好讓自己感覺開心。喜歡陽光的人,可能自己內心也會憂鬱和沮喪,但是因為討厭負面的情緒,所以迴避去碰觸自己的憂鬱。所以看到別人有低落情緒時,透露出嫌棄與不喜歡,其實說的是「我不喜歡自己有這種憂鬱的感覺」。

但一般大眾很難把事情想得如此細微,只會很直覺感受到「有個陽光男孩存在,讓大家好開心」,所以這個男孩得要一直陽光下去,讓大家不會失望。在一般的生活中,讓重要的人失望就已經很令人挫敗了,何況身為一個表演工作者,讓大家喜歡似乎也是一個工作成功與否的指標。如此處境,還能說「我覺得很憂鬱」嗎?想說的時候,「我可以坦白自己的負面情緒嗎?說了之後會不會失去大家的喜愛和肯定?」這些種種不被接納的想像充斥時,就把求助的可能性越推越遠了。

▎情緒是內在求助的訊號,沒有對錯

工作上與個案接觸的過程,我很常聽到「我真的很糟,為什麼心情一直好不起來」、「比起憂鬱,我更氣自己怎麼會有這麼多負向想法」……很多對負面情緒的評價,是憂鬱者對自己的二次傷害。

然而,情緒沒有對錯,就是身體的自然反應,就像肚子餓和想睡覺一樣,是身體所傳達的一種訊息。習慣性常說正、負向情緒,指的是情緒會帶給人的行動方向,比如快樂、興奮可能會使人雀躍、行動力增加,而難過或沮喪則會使人安靜、需要停下來。人不可能一直保持正能量,就像陽光雖然溫暖又耀眼,但陰影卻能使人乘涼休憩。

情緒的功能,在於保護個體應對外在的危險與變化。當一個人覺得不安、感覺害怕時,對環境的警覺度會升高,以保護自己免於危險;而生氣則使人更有力量,去回應不公平或可能傷害自己的情境。而沮喪或悲傷,則可能是個體經驗一些挫敗、困難,於是傳達出「渴望被安慰、被支持與陪伴的需求」。

此時,若能允許自己好好地表達負面情緒,或許就有機會被願意看見的親友陪伴,而能體會沮喪是正常的,只是需要休息,重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步調,然後再一次開始。電腦有時會當機、得要重灌或重開機,而情緒,尤其是憂鬱情緒,好像就是身體需要重新開機的訊號。但人群有時候很殘忍,自己不喜歡的憂鬱,也不准別人發生,於是用很嚴厲的方式批判流露負面情緒的人。

以三浦為例,如果表現出沮喪,可能不符合工作上的期待,也會讓群眾失望。想要休息卻不得不配合經紀公司下一個工作的檔期,使得他沒有機會可以為自己重新開機。他身邊親近的朋友小栗旬說,「真的很在意他,有時候也很擔心他,希望他能好好活著」,顯然,情緒的訊息傳遞出去後,雖然朋友也接收到了,但回應的力量好像不夠支撐住他,讓他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真的很重要,是值得好好爭取的。

▎文化價值可能會降低人對自己情緒的敏感度

雖然三浦春馬是日本影星,但我覺得台、日有著相當類似的社會文化,認為忍耐、堅毅、喜怒不形於色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價值。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為了被家庭、社會所接納,感受到負面情緒時,會習慣性地先壓抑或自己忍耐。

比如孩子跌倒哭了,父母可能會說:哭什麼?這麼不勇敢!又或許考試結果不理想,感覺難過,親友可能也會說:有什麼好難過的,趕快振作準備下一次啊!在一次又一次失落、挫折或受傷的經驗中,哭泣、傷痛、難過不被允許,會使孩子學習到「有情緒是不好的」,「有情緒的我,也是不好的」,進而表現出「沒什麼感覺啊」、「很多事情都沒什麼大不了的」。

出現負向情緒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情緒的能量會轉化到身體的各部位去,最常見的就是失眠、頭痛,或是胃痛、經痛等等,身體還在努力傳遞「你很需要休息、被照顧」的訊息。身體症狀似乎比起情緒容易被接納,但處置上的困難是,這些症狀好像好不了,只要壓力情境又來,情緒出現,身體症狀又會惡化。當情緒持續缺乏出口,長時間壓抑、很可能產生憂鬱症狀,甚至自傷、自殺的意念。

無法被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伴侶)接納的時候,自己會逐漸形成「我是不夠好的」、「我不值得活在這個世界上」等意念,因而想以自殺的方式從痛苦中解脫。但從三浦持續工作到自殺前夕,我認為那個低落的情緒與想死的意念可能是瞬間的狀態,如果當下有人能覺察這個危機,或是曾與他建立某些約定,例如「難過的時候要先找我聊聊」,則有機會將想自殺的意念轉化成為一個被支持、被照顧的情境。

▎看見並接納情緒的存在

有一些家屬提到,他們也想要陪伴身邊情緒低落的孩子、家人,但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常會先問:「你接受自己的家人有難過的情緒嗎?」如果什麼都不做,只是靜靜地坐在旁邊陪著,你能夠做得到嗎?通常我會先得到的質疑是「這樣有用嗎?」然後就會默默的搖頭說:「這樣什麼都做不了,會讓我感覺幫不上忙、很焦慮。」因此,家人更需要的是看見自己的焦慮,並接納這個現況。

難過、焦慮都是情緒。需要先看見它們、承認我正在難過、正在焦慮。如果家人在一起,我們還有彼此;如果自己一個人,那我還有我自己。或許可以在心裡這樣對自己說:「負向情緒讓我難受、讓我不得不停下來,我可以允許自己好好的休息。如果我想找個人陪我,那不丟臉。如果我想尋求專業協助,那也不羞恥。」這樣的說法,對情緒低落的家人也適用。

如果感覺心情比較平穩些,還可以更進一步對自己說:「我想扼殺的只是這種痛苦的感覺,而不是自己的生命,不被愛、不被接納當下的感覺很難熬,但我是想要繼續活下去的!」

好想對三浦說一聲:「一直以來,你夠努力了,成為大家的陽光,帶給大家溫暖,真的很不容易。然而你想日落的需求卻不被看見,這麼久以來自己一個人憂鬱、沮喪著,辛苦你了!好希望在過去的某一刻,有人能陪著你、允許你在陰影下好好休息。」如果你身邊有家人或朋友,因為各種原因而掉落憂鬱深谷,或許,坐在他/她的旁邊,拍拍他/她的肩膀,說這樣一段理解、允許情緒存在的話,你或許能看到他/她終於可以放鬆下來、流下淚水、終於可以允許照顧自己的時刻。

(作者為明如身心診所諮商心理師、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博士、兩個孩子的母親。個人網站:滋心空間。)

更多獨立評論文章

為什麼北京IKEA總有那麼多人睡覺?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