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安心、平時舒心,高雄與水的共生空間,守護市民的日常生活
下過一場大雨,你是否也曾因路面積水而困擾?高雄市在滯洪池建設上的努力,或許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不只是排水功能,這些隱藏在城市各處的生態綠地,還成為了居民休憩的秘密基地,甚至吸引了珍稀水鳥的到訪。如今,從北到南的25座滯洪池,不僅緩解了淹水壓力,更讓高雄成為生態與防洪共存的韌性城市典範。112年內政部更審議通過了溫鼓埤滯洪池用地變更案,市府正全力推進,讓市民在晴天雨天都能安心生活。
溫鼓埤滯洪池模擬圖(平時)
溫鼓埤的防洪新使命 強化大社防洪能量
大社中里排水屬楠梓後勁溪排水系統支流,自觀音山經大社市區向西匯流至後勁溪。長期以來,大社地區三民路、大新路與觀音國小一帶的淹水問題,一直以來是亟待解決的課題。市府水利局經過綜合評估,選定中里排水中上游段約3.1公頃農業區變更為滯洪池用地,計畫建設溫鼓埤滯洪池,滯洪容量約11.7萬噸。
溫鼓埤滯洪池模擬圖(滯洪時)
溫鼓埤滯洪池的核心目標是降低洪峰流量,減輕下游市區的水患風險。目前,該計畫已順利通過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未來將向中央爭取約4.5億元的用地及工程經費。滯洪池完工後,不僅提升大社地區的防洪能力,還將規劃為居民的親水休憩場所,結合功能與生活的雙重價值。
都市計畫個案變更範圍示意圖
草潭埤和柴山滯洪池 好看又好用的防洪夥伴
除了溫鼓埤滯洪池,高雄其他滯洪池也展現了多功能性。其中,草潭埤滯洪池位於仁武區八卦寮,是愛河上游的重要設施。該滯洪池擁有生態池,池內種植水生植物、浮水植物,維持生態多樣化。園區內約有335株樹木,創造多元生態復育、節能減碳、以及人本友善環境之設計構想及創新思維,在經歷多次颱風豪雨過後依然綠意盎然、景色優美。因此滯洪池不僅能汛期緩解洪災風險,通過生態活動推廣,也讓市民意識到滯洪池在保護環境和棲地保育方面的重要角色。
此外,滯洪池內種植大量草皮與喬木,不僅有助於調節微氣候,還能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改善空氣品質。例如,岡山區的劉厝滯洪池和白米滯洪池已吸引包括二級保育類鳥類「水雉」在內的多樣水鳥棲息,展現出豐富的生態價值。
柴山滯洪池
而柴山滯洪公園則以其文化特色聞名。工程過程中,採用了當地特有的「咕咾石」重現地質樣貌,並保留「牛稠子」古文化遺址,將歷史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不僅改善了鼓山三路的排水問題,還吸引市民來此散步、親近自然,成為一處結合防洪與文化保存的示範區。
高雄首座滯洪池結合孩童遊戲場
滯洪池不僅只有蓄洪及生態、提供一般民眾散步功能,還能化身為孩子們遊戲場所。高雄首座結合孩童遊戲場多功能活化設施就在三民區寶業里滯洪池,包含3條溜滑梯及1座滑步車賽道。利用滯洪池草坡,在不破壞既有構造物前提下興建3條磨石子溜滑梯,也在滯洪池底設置滑步車賽道,賽道總長190公尺,寬度3公尺,分別設計直線、彎道及連續坡面等地形變化,讓孩童能練習手腳平衡及體驗過彎刺激。該滯洪池於每年12月到隔年4月乾旱季節開放遊憩空間,可有助於活化滯洪池空間,同時也能帶動週邊住戶增加戶外活動。
利用寶業里滯洪池草坡設置溜滑梯
滯洪池的新角色 守護高雄的生活幸福感
治水已不再是單一排水設施的課題,而是都市整體規劃的核心要素。未來,市府將持續推動滯洪池結合生態保育、休閒設施與綠能應用的多元策略,同時強化雨水下水道和公園綠地的規劃,打造綜合性的防災減災系統。從溫鼓埤滯洪池的啟動,到柴山與草潭埤的多功能實踐,高雄市正逐步實現韌性城市的願景,期盼讓市民享受自然、生態與安全的美好生活藍圖。
(圖片來源:高雄市水利局)
更多放言報導
高雄旗美污水廠以9500萬元工程助力綠色轉型!減排量相當於0.65座大安森林公園,創全國碳中和污水廠先例
高雄又贏!旗山糖廠、興達發電廠、佛光山三地榮獲認證,自然、文化與科技共創永續典範,打造在地專屬的環境教育新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