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撲滿示範學校 每滴水都是善的循環

校園裡隨處都是教室,讓學生的日常學習從探索自然開始。(圖片來源/桃園誌授權轉載,下同)

一樣是下著雨的天氣,有人望雨興歎,有些人則看見雨水的利用價值,設置雨撲滿將雨水截存下來並加以利用,在自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份巧思顯得格外有智慧。近年來,桃園持續辦理「校園雨撲滿建置」的徵選與補助計畫,鼓勵運用雨撲滿,落實雨水回收再利用的環境教育課程。

其中,中壢中平國小從2016年起建置雨撲滿所累積的成果,已經成為各校典範。作為第一線教育工作者,中平國小校長劉雲傑分享,「2014年我還在南勢國小任職,為了改善屋頂漏水、暴雨導致教室淹水的問題,才建置桃園最大的斜屋頂式雨撲滿,發現成效非常好,後來也繼續實踐這樣的計畫,並把它融入在課程中。」

他進一步補充,「所有的永續與環境設施,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開始,絕對不能為了雨撲滿而設置雨撲滿。」因此,除了雨撲滿之外,如何帶動師生、校園空間再設計、課程教學再融入等各方面,都必須一併思考。

融入生態系食物鏈中「一物剋一物」自然法則,蘊含著善用天賦與順應自然的人生哲理。

劉雲傑深信「工程帶動課程,教學利用環境」的理念,也實際將這個理念在校園裡實踐。談到中平國小設置雨撲滿的緣起,劉雲傑分享,「當時是利用閒置在校園各個角落的水塔作為材料來截存雨水,搭配雨水處理槽和過濾桶,也讓學生在雨撲滿上彩繪,並將內容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這堂課的教材裡。」

儲存在雨撲滿的雨水,除一般性的校園澆灌、廁所沖洗等用途,更提供包含生態池、營養午餐廚餘堆肥、落葉堆肥等用水需求,每年大約可以減少10%水費,儘管省下來的錢不多,但學生從中所獲得的知識與經驗卻是無價的。

生態池經循環淨化,清淨的水質讓池中生意盎然,百植相互依生。

劉雲傑認為,環保、永續需要更生活化地與教育結合,最好的切入點就是「吃在地、食當季」的飲食觀念。

因此,走進中平國小,校園內有「食農體驗園區」,讓學生當起小農夫,自己動手澆灌農作物、觀察生長情況與調整栽種技能,認識自己每天吃的食物;並以智慧雨撲滿為資源永續利用的起點,延伸建置魚菜共生系統、布馬農園、枯枝落葉的家、種子樂園、雞兔同籠、廚餘黃金屋等,讓教室不侷限在黑板與課桌椅前,走出教室一樣能在校園各個角落學習。

培養雨撲滿導覽團隊,由高年級學生帶領著學弟妹新生,熟悉校園並教學相長。

戶外的「智慧雨撲滿」學習區,老師帶領一整班的學生,用水費單開始關於水資源的一堂課,從水費度數、費用計算到如何節水等,將節水習慣延伸到居家生活。下課鐘聲響起,一群學生圍在生態池邊,劉雲傑說明著生態池的水足跡,「生態池裡水來自雨撲滿,一旁水耕蔬菜栽植槽裡的硝化製肥與礫間過濾水質,跟池子裡的魚、植物,達成魚菜共生。」

走到學校另一側,掃地時間掃起來的落葉,跟午餐廚餘融合,再加入雨撲滿的雨水,加速落葉廚餘堆肥效率,作成高養分的「黑金肥料」,用於菜園施肥,讓蔬菜、辛香料都長得頭好壯壯。用不完的肥料還會在校慶時義賣,將所得挹注到校園愛心基金,協助弱勢學童的午餐與書籍費用,讓雨撲滿也成為善的循環。

雨撲滿授課內容結合生活議題,讓學生更有感「儲存再利用」的意義。

回顧從2016年設置雨撲滿的這四年時間,不僅校園環境變綠、變美,也讓師生、家長更有凝聚力,並珍惜生活中的水、食物等資源,從節水到食農教育培養出的憫農態度,這些行為的改變,是對環境的尊重與多一分凝望,雨撲滿也滋長了每一位師生的智慧。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

更多信傳媒報導
用藝術點亮大里好宅 荷蘭與台灣的家常對話
「大煉芯」運動變「圈地」運動 任正非嘆中國做不出華為設計的晶片
馬籍女大生命案》換人也沒用?蘇貞昌7月才換台南警察局長如今又出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