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 農損勘災有時差 縣府籲開放APP申報
農民申報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時常遭遇勘查時差,農委會去年委託農業工程研究中心開發的農損現地照相APP已經上線,但卻僅能作為災損「佐證」而非判定「依據」,雲林縣長張麗善30日呼籲農委會修訂辦法,開放使用APP申報災損,縮短勘查時間,使農民提早復耕。
張麗善指出,《農產業天然災害救助作業要點》規定「得以科技工具輔助勘查」,農委會、農工中心極力推廣的「農產業天然災害現地照相APP」就是利器,天災發生後的第一時間,農民就可以拍照上傳。
張麗善認為,農委會並未開放此一APP作為災損判斷依據,仍須等待公所人員排定時間勘查,將延遲復耕,例如古坑鄉幅員遼闊,每次災損高達4000筆,許多位於深山,勘災不易,常因無法及時存證以致判定不合格造成民怨。
農工中心副研究員詹皇祥指出,此APP可以精準顯示拍照的時間、地點、拍攝者所站的地段及地號、往哪個方向拍等資訊,克服以前農民自行拍照無法徵信的問題,且操作很簡便。
關於審計部要求追回非農田面積的農損救助,農委會29日已修法作為因應,對此張麗善表示肯定,但也建請農委會溯及既往自2017年,讓農民安心耕作。張麗善強調,雲林縣被列管1萬1399件,目前已清查6000多件,僅485件有問題,多數都是因為設置農路、埤塘、水溝等問題。
縣議員李明哲表示,早年農民無償提供土地作為開闢渠道、農路,政府並未補貼,對他們而言已是損失,審計部應是不了解農業發展過程才有此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