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大躍進 汽車業巨變時代來臨

這幾天,世界正迎接電動車帶動的汽車業巨變。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平價電動車Model 3上周五完成生產,正在測試,本月底上市。中國吉利汽車擁有的瑞典沃爾沃(Volvo,台港譯為富豪)上周二宣布,2019年起將停產純燃油車,全部車型改為純電動或油電混合車。而中國官方也宣布,明年起,外國品牌純電動車都須在中國製造。幾件事同時吹響電動車要全面攻占世界的號角。

對你我而言,電動車的好處是廢氣零排放,有助減少空氣汙染和地球暖化;燃料成本比汽油車低,噪音小,時髦、環保等。壞處則是購車成本太高、汽車電池壽命可能短、每次充電行駛哩程有限、充電站太少、充電時間久,不如加油站方便;而電動車技術是否夠成熟,全面取代汽油車,也讓人質疑。

但這些好壞因素都在變,有些缺點逐漸有跳躍式改善。未來幾年,您個人或家庭成員的下一部汽車可能就是電動車。目前全球汽車純電動車不到1%,比率極低,但正以飛速比率成長,2016年全球銷售達77萬輛,成長42%,是傳統汽車市場增速的八倍。沃爾沃宣布後年起停產汽油車打出了第一槍,其他車廠可能跟進。

電動車發展多年,為甚麼至今曲高和寡?有幾個原因:一,售價偏高:以完全生產電動車的特斯拉為例,Model S售價逾8萬,Model X在10萬以上,只有富人才買得起。但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不愧具遠見,Model 3售價只要3.5萬,無怪乎上市即接獲近40萬輛訂單。但它在加州矽谷的工廠本月底只能交運30輛,8月產量擴大至100輛,9月超過1500輛,12月力拚2萬輛,明年全球產量擴大至50萬輛,2020年衝到100萬輛,只要售價合理,電動車供不應求,市場前景光明。

二,電池續航力和壽命:電動車發展,電池是關鍵,它的重量大、成本高。如今雖進步了,一次充電最多能跑226哩(約346公里),但很多廠牌僅能跑100多哩,尤其遼闊的美國,一趟里程往往數十哩,加滿一箱汽油可跑幾百哩,電動車顯然無法和汽油車比。此外,有些車須一整夜充電,最新最快速充電也要數十分鐘,比加油速度慢很多。而整組電池價格常超過2萬美元,占汽車成本過半,電池壽命能維持多久,更換成本高昂,如今鋰電池價格雖已大跌逾三分之二,但消費者信心還不夠。

三,配合的充電基礎設施不足:除了自家車庫充電,很多標榜先進的城市、旅館和商場、醫院,已有電動車專用充電停車位。但並非人人有車庫,何時才能像加油站遍布一樣,是消費者顧慮的因素。同樣是零排放的氫燃料車,顯然更具優勢,只是其技術發展似落後於電動車。

電動車市場蓬勃,和各國政府政策鼓勵和補貼密不可分。川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重拾振興煤礦業和鬆綁化石燃料開採等,如刺激油價降低,可能打擊新能源汽車發展。有評論認為,這種舊思維留戀只是一種偏差,無法逆轉全球解決氣候變化的努力;美國民間企業都看到大勢所趨和新產業的利益所在,全力發展電動車。

中國最投入,報導指有200家業者參與電動車市場競爭,北京當局規定明年所有電動車須在中國境內製造,把電動車銷量比率達到全部汽車銷售量的8%。中國2009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汽車消費國,但也是世界最大碳排放國,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列為「中國製造2025」內容,雄心勃勃要把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6年的50.7萬輛,在2025年達700萬輛目標,用心非常可取。

中國政府也設定到2020年,公家充電站數量達到50萬座的目標,鼓勵國民使用綠色能源汽車。反觀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國,川普政府卻意興闌珊,並未接續歐巴馬政府的鼓勵計畫。幸好各大車廠都投入電動車發展。中美的政府策略和前瞻性高低,也為誰堪擔負世界領袖提供了另一註腳。

電動車還在萌芽階段,Kelley Blue Book專家指出,最後仍難以取代內燃式引擎的汽油車;但彭博資訊則預測,2040年電動車將占美國輕型新車市場54%,超過傳統汽車。看法雖有分歧,但低排放或零排放是大勢所趨,如何供應廉價方便的綠色電力,攸關電動車產業成敗,美國再不努力,領導地位必然被中國和歐洲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