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有錢途 鋰電池是關鍵

工商時報【文╱張秉鳳】 鋰電池產業本身產值高,下游相關應用端廣泛,不但是電動車、太陽能發電儲能、風力發電儲能等綠能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也是無人機、UPS備用電源、國防安全、3C產品等應用領域不可或缺的主角,而且科技越進步越重要。 業者指出,從國防安全的角度來看,鋰電池攸關國防安全,應列入保護輔導行列;由於鋰電池芯及模組都可置入晶片及GPS加上系統軟體加以控制,假如政府不加以過濾保護的話,碰上敵對國家或恐怖組織其後果可想而知。 電動車更是未來鋰電池應用上的重中之重,市場預估至2020年全球電動車產值可達5兆美元,作為關鍵核心的鋰電池,是現今各工業大國家兵家必爭之地,其政府與產業界均投注大量資源,卯足全力發展鋰電池及電動車產業。業者坦言,面對全球化競爭,台灣亟需政府有更「良性」的電動車發展政策,善用國家資源,發揮台廠既有產業優勢,力拚在未來全球電動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業者建言,首先,政府應鼓勵輔導企業往電動車元配件發展,例如電子元件、顯示屏、遠端監控、無人駕駛車、電控系統(VCU)、馬達及控制器、高壓配電系統、電池及電池管理系統都是電動車重要的原配件,其產值高、技術含量高、產業鏈廣,如產業鏈形成必可再創造臺灣奇蹟。 其次,開放電動車產業鏈中不利台灣投資發展的項目,例如底盤、車體等,皆屬於重工業(黑手),工人難找,工廠需要很大的場地,投資大,回收慢,臺灣市場小投資誘因低。 再者,政府應輔導企業進口底盤及車體,搭載國內技術自主的元配件及系統,以MIT品牌行銷全世界,以最小的成本創造最大利益才是臺灣價值。 業者呼籲,現在政府應加強「電動車補助」的把關,將人民的稅金用在刀口上;由於現在國內多家業者為了取得補助,出現利用甲公司名義從大陸進口便宜的電池,再轉手開發票騙補助的手法,這樣等於變相拿台灣納稅人的錢補助國外競爭對手,傷害本土產業,情何以堪。 因此,政府應嚴加查核取締,稽核各家電池廠的產能及型號是否相符,避免劣幣驅逐良幣,阻礙臺灣經濟良性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