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相關產業是下一個台灣科技的機會

預估今年和明年的3C,像電腦、手機和消費型電子需求都不會太好,也帶動半導體的需求下降,所以最近被受邀登上美國的CNBC和彭博電視台,討論未來的科技發展機會。

雖然這十年來有像物聯網、AI、機器人、數據中心、伺服器等產品,但是基本上在賈伯斯發明iPhone和iPad後,科技產業就沒看到一個革命性可以快速成長的新產品。 

2015年在巴克萊服務時,出了149頁的電動車產業研究報告,預測電動車就是科技業下一個重要機會,後來特斯拉股價狂漲證明此論述。

在電動車推出了幾年後,台灣的機會終於來了。這跟1990年代電腦業的產品週期一樣,新產品剛推出時先由IBMHPDell和蘋果等品牌電腦公司自己研發生產,等到後來產品成熟量大,生產才慢慢釋出給台灣的鴻海、廣達、仁寶、緯創、和碩等電子五哥代工。

現在電動車也是一樣,產品已達成熟階段也開始量產,即代工時機已經成熟,也很明顯的是台灣科技業的下一個最有成長的機會。 

台灣最大的機會,是因為電動車已變成像智慧型手機的智能產品,具有多種新功能如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就需要台灣的電子零件強項,包括感應器或照相機的鏡頭和機構件。

另外電動車內的「Infotainment」系統,像導航、面板、音響、交通訊息等,也跟台灣3C強項息息相關。若把未來的電動車比喻成在街上跑的iPhone也不為過,因為很多功能都很類似,跟手機一樣保持著5G連線接送訊息。 

無人自動駕駛是電動車電池以外,另一個很大的商機。邱莉燕攝影
無人自動駕駛是電動車電池以外,另一個很大的商機。邱莉燕攝影

無人自駕利用廣泛,將讓電動車充滿無限商機

大家都知道電池(包括儲能或充電站)對電動車很重要,但是另外一個功能,無人自動駕駛,將是未來另外一個很大的商機。

舉例,美國的大貨車司機總是缺工,因貨車駕駛工作辛苦,又得常常離家,所以高中畢業就可以拿到平均年薪將近8萬美元(約新台幣240萬元)。若未來大貨車或巴士能夠無人自駕,除了省下昂貴薪資,也會更有效率,無人自駕不需休息可以24小時開車,更不會罷工要求加薪。 

我在美國居住的鳳凰城,已常看到Waymo自駕車在公路上測試,現在甚至已經化身計程車載客,所以連UberLyft,也開始研究無人駕駛技術。 

之前最有名的自駕公司是以色列的Mobileye,產品包括軟體系統、晶片、車用傳感器及光學鏡頭等,被英特爾收購後,今年又重新在那斯達克上市。

台灣鴻海建立的MIH聯盟也已注意到自駕趨勢,成員包括專注開源自動駕駛開放式軟體的日本新創公司Tier IV,該公司已被廣達投資,也和能率集團的台灣佳能合作ADAS系統。

MIH這個商業模式能像電腦或手機代工貼牌一樣成功,這將會帶來台灣下一波電子零件與代工的一大商機,台灣企業也應該好好把握這波電動車趨勢。 

👉 掌握議題動向,一起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
投資也要做好戰爭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