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談心室】《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一種愛叫做:「我是為你好」。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海報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海報

【文/香功堂主專欄】柳廣輝導演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故事時空為台灣解嚴初期,同性戀情普遍不被大眾接受,就讀教會學校的阿漢和 Birdy 對彼此互有好感。阿漢在愛情裡越來越大膽(勇敢),想要表達他對 Birdy 的情意,但 Birdy 卻趨於保守,故意跟女同學交往,掩飾性向...

一,愛情本身很單純,愛情「關係」卻很複雜

阿漢和 Birdy 的愛情來得又快又急,兩人初次見面便互有好感,總會趁對方不注意時偷偷端詳戀人的臉龐。兩個青春正盛的大男生以哥兒們的「身份」大方出遊,一起打混摸魚,相處的時間越長,情感也就越深厚。阿漢與 Birdy 年齡相仿、意氣相投,愛情應能順利發展。然而,談感情是專屬於兩個人的事嗎?「理想」上當然是如此,你愛我,我愛你,結案。「現實」是生活在群體社會的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受制於他人的觀感。愛情本身很單純,但愛情「關係」卻很複雜。

傳統的「門當戶對」觀念存在於各種不同面向中:階級、年齡、外貌、學歷、經濟等,都可以對一段關係造成影響(或傷害)。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性向成了阿漢和 Birdy 愛情關係裡的阻礙。即便戀愛雙方確定了彼此的心意,但是師長、父母或朋友都無法接受他們的愛情,這段關係還能走下去嗎?為了一段感情選擇跟所有人對抗,是否值得?當戀人心中浮現這樣的念頭,就是他們的愛情迎接嚴厲考驗的起點。

談感情很難只是兩個人的事,這也是為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片中,阿漢和 Birdy 必須遠走澎湖或是讓兩位主人翁在多年後於加拿大重逢,彷彿捨棄掉外在群體(社會環境)的壓力,他們才能放心地去感受對方,才敢用力地去愛對方。

二,戀人對未來的想像若是不同調,最終將走上分離的道路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劇照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劇照

除去外在因素的阻礙,一段感情的成敗也建立在戀愛雙方對愛情的想像是否同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前半場,我們可以看到阿漢和 Birdy 的感情迅速增溫,當時的他們是全心擁抱這段「友誼」(友誼常常是掩飾「我喜歡你」的最好藉口)。到了影片中段,阿漢與 Birdy 的感情輪廓越來越清晰,他們對未來的想像卻產生了落差,最終走上不同的道路。

原本習慣活在群體中的阿漢(電影前半場,阿漢迫於同儕壓力,差點對同志學弟施以暴力),在愛情裡找到勇氣,敢於反抗世界加諸在他們身上的束縛與枷鎖。反觀 Birdy ,一開始對他人的觀感表現得蠻不在乎,卻在發現自己愛上阿漢後變得保守,慢慢退回到群體的準則裡。一個向前進,一個向後走,阿漢和 Birdy 都得不到他們渴望的結果,又無法真正放下彼此,只好彼此折磨,互相傷害。

三,少用「我是為你好」的態度要求他人,以免掉入「以善意包裝」你對他人的期望陷阱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劇照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劇照

為何人與人的溝通很容易出問題?總是有吵不完的架?走過青春歲月的父母師長,常會用年輕時談過的戀愛或是社會走跳的經歷作為「準則」,給予後輩建議,並以為自己的人生經驗就是「標準答案」。為了不讓孩子「多走冤枉路」、為了讓關心的人可以過得更好,人們要不用命令式的語氣,要求對方放棄「不切實際」的想法、要不私自幫對方決定未來的出路。

看過《血觀音》的朋友,大概都會對「我是為你好。」這句台詞印象深刻吧?《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裡的教官或舍監秉持著「我是為你好」的精神,要求學生聽話、守規矩、好好讀書,這樣未來才有出息;歐神父在知道阿漢對 Birdy 的感情後,苦勸阿漢放棄他對 Birdy 的愛,不要像他一樣遭到排擠;阿漢和 Birdy 的父親常常用語言或肢體暴力,表達他們對兒子的「關心(失望)」;就連 Birdy 對阿漢態度的丕變,也是擔心這段禁戀會讓阿漢受到傷害。

無論是歐神父或 Birdy ,他們的原意都是要保護阿漢,出發點未必自私,卻也因為兩人都忽略了阿漢自身的心意,沒有給予對方情緒的出口,反而將阿漢推到更艱難與委屈的處境。或許,愛一個人不該是從:「我」覺得怎麼做對你比較好...作為出發點,而是給予建議和想法,讓人們選擇自己想要走的路(即便不認同決定),給予最大的祝福,並在對方受到傷害時,成為他們的避風港。

四,愛情可以轟轟烈烈,但一段關係要的是耐心、毅力與包容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劇照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劇照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片中有一場阿漢和母親的對話令我印象深刻。阿漢問母親為何要和父親在一起?並表示母親對父親的感情並非真愛。母親聽了只是苦笑回應:「久了就愛了。」這句話說出來清清淡淡,卻是別有番道理。對年輕的孩子來說,愛情不就應該要轟轟烈烈?所以阿漢才會說出:「每個人的初戀,都像一部史詩電影那樣偉大。」的話語。但對年紀稍長的人來說,一段關係要能走得長久,不是只有激情,更是需要耐心、陪伴、妥協和包容等條件。

很多時候,最愛的人反而不是最適合在一起的人。聽起來有些消極?當我們對一個人有著過多的期待與想像時,患得患失的心情,很容易導致一段關係走得跌跌撞撞。相反的,最適合在一起的人,或許不是最愛的人。最適合在一起的人,或許只是相處時最自在的人、是一開始感覺不特別強烈,但是一起生活一段日子後,才慢慢地喜歡上對方的人。「愛情」只是一段關係的起點,但「生活感」才是一段關係能走下去的關鍵。當然啦,兩個人願意一起生活的理由千百種(未必都跟愛有關),有時是害怕孤單、習慣伴侶的存在、或是受制於經濟或其他問題而無法從一段關係中抽身。

五,錯過的感情,不代表兩人愛的不夠深刻,而是彼此都還不夠成熟去圓滿一段關係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劇照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劇照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歐神父年輕時曾經有過一段戀情,礙於他的身份與保守的社會氛圍,不得不選擇放棄,並且遠走他鄉來到台灣工作。直到退休後回到加拿大,辭去神職的工作,才又跟心愛的人在一起。阿漢和 Birdy 走上跟歐神父相似的道路,他們的愛情鬧得滿城風雨,最後也是無疾而終,直到多年後在加拿大重逢,才有了「再續前緣」的可能性。

如果年輕個 20 歲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大概會執著於愛情故事的悲劇面,心傷於社會歧視對一段感情造成的傷害。這把年紀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倒覺得歐神父、阿漢和 Birdy 的愛情沒有開花結果,除了環境與群體因素的影響外,他們的心或許也還沒準備好去迎接一段關係(無論背後是膽怯或是職業選擇或是其他各種理由)。就像《六人行》的羅斯(Ross)和瑞秋( Rachel),或是《慾望城市》的凱莉(Carrie)和大人物(Mr. Big),明明愛得要命,卻又不斷分合,過程中各自有過些新的伴侶與失敗的戀情,兜兜轉轉一大圈,最終再次回到彼此身邊並結為連理。

羅斯和瑞秋或是凱莉和大人物不斷錯過彼此,不代表他們的愛不夠深刻,純粹只是「那個時間點」的他們並不適合彼此,才無法繼續走下去。同樣的,歐神父與他的伴侶以及阿漢和 Birdy ,一開始沒能走在一起,或許也只是時機未到。一段愛情關係要有 Happy Ending ,天時(時代氛圍)、地利(社會與家庭因素)、人和(兩人是否對未來有著共同的目標),缺一不可。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片中,Birdy 的前妻班班對阿漢說:「喜歡一個男生,是與生俱來的啊,早知道我就不努力了。」是啊,性向的喜好是與生俱來的,但要經營一段關係,絕對需要後天的努力才可能達成。這也是為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結局能夠打動我的原因(這個結局跟《愛在日落巴黎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個曾經錯過彼此的中年大叔,在加拿大的午夜街頭散步漫談,Birdy 陪阿漢到他下榻的旅館,他們互道「晚安」(晚安是「我愛你」的密語),珍重再見。

隨後,阿漢突然折返追上 Birdy ,並跟對方說:「讓我再陪你走一段路吧。」他們相視而笑,繼續「走下去」。天時(時代氛圍)、地利(社會與家庭因素)、人和(心境的成長與改變),這一次,阿漢和 Birdy 應該會有個 Happy Ending 吧?導演把故事停格在此,留給觀眾自行想像(創造未來)的空間。

【關於作者】

香功堂主/電影、音樂、藝文、隨手日記集散地。盼能透過自己的微小力量將喜愛的電影作品給推廣出去,為它們留一份文字記錄。

movie_id:10902

※歡迎加入Y!電影粉絲團,接收更多Movie訊息!

電影談心室
電影談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