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民調初選未必民主公平,只是願賭服輸而已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俞振華/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暨政治系副教授

每當我和國外研究選舉或政黨的學者提到,臺灣主要的政黨是以民意調查做為甄補候選人的主要、甚至唯一依據時,幾乎所有人都不可置信。的確,許多國家都有將民調納入候選人甄補的一環,譬如我們鄰近的國家韓國。但將民調做為核心基準的,全世界大概只有臺灣而已。

每次選舉民調數字出爐時,相關的參選人不論是領先還是落後,都會說民調數字參考就好。但政黨在提名參選人時,卻都是以民調數字為依歸。如果將民調數字做為唯一的參考依據,那政黨實在不需要在選前幾個月前就提名參選人。依民調數字決勝負背後的假定,是競選活動沒有太大的用處,即一旦找出民調最高的參選人,就會是最強的參選人。照這樣的邏輯,何不在選舉正式登記前再做民調,不是更能保證推出的會是最強的參選人嗎?

其實,政黨之所以透過民調來挑選參選人,主要是因為政黨無力解決黨內的紛爭,於是將內部問題外部化,把權力轉給「看不見的選民」來決定。民主選舉貴在參與,試想,如果你很支持某位參選人,能做的不是「主動」出來投他/她一票,而是只能「被動」地在家等電話,且抽到你的機會還很小很小,這符合民主的概念嗎?換言之,民調初選的確是一種透過競爭的人才甄補機制,但由於該機制缺乏「主動參與」這項因素,甚至不應被視為是一項具民主精神的機制,頂多只是強調「分權決定」罷了。

至於民調初選的技術問題,更使得這項制度的產出結果受到不少質疑。以電話民調來說,光是抽樣程序,就有諸多面向值得考量,譬如使用何時的電話簿做為抽樣基準?抽到的家用電話是否後幾碼隨機?是否採用戶中抽樣?及近來兩大主要政黨最「夯」的議題,即是否納入手機調查?這些都只是和抽樣及母體涵蓋率相關的課題。另外,包括題目設計,譬如題型究竟採互比還是對比?調查的時間,譬如是在週間還是週末、白天還是晚上調查?甚至結果呈現,譬如採用哪些變數進行何種方式的事後加權?又,同時採用家用及手機雙底冊調查時,要如何結合這兩種資料?就算上述各點的作法完全統一,當不同的機構進行調查時,所謂的「機構效應」(譬如,訪員的專業度、督導的人數與素質、調查機構過去的聲譽、甚至市話或網路電話的通話品質等等),也都可能造成些許的差異。總之,有太多因素可能造成調查結果的差異。本文不是刻意質疑民意調查不科學,而是強調有太多因素都可能造成一、兩個百分點的差異。就拿2012年民進黨總統初選來說,當時蔡英文只贏蘇貞昌兩個百分點,上述任何一個因素改變,都有可能逆轉局勢。

過去幾年來民調初選之所以可以推行,在於參與者選擇(或被迫選擇)「相信」這個制度,「願賭服輸」是這個制度得以存續的關鍵,而不是這個制度有多民主、多進步、或多科學,更不是這個制度保證選出最強的候選人。而當民調初選參與者中,有人希望透過技術面的調整,來改變現行規則,以創造有利於自身的競爭條件時,就代表「願賭服輸」這項支撐原本制度的心理預設已不存在。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最後採行的規則或是競爭結果為何,要大家回到先前「願賭服輸」的心理狀態,肯定難上加難了!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中國經濟搖搖欲墜,台媒高層卻去聽汪洋吹牛
職場態度的建立 來自父母的身教
「焦糖哥哥」事件——商標要怎麼使用呢?
蔡三周年》外交不願面對的真相
接地氣的韓總、彎下腰的郭董!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