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企業在德國:加班文化與工時規範如何平衡?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吳好/換日線專欄

我在一年前加入了一間在德國的韓國企業的人力資源部。在熱門的韓劇《未生》裡,傳統官僚的韓國公司文化,新進員工吃盡苦頭、同時從工作中學到職場倫理及做事方法,是部相當平實、深刻的好劇。不過,繼該劇在 2014 年播出後,韓國的公司文化逐漸轉變,除了更加「西化」,也朝著層級簡化的方向發展。在公司工作的這一年,我觀察到韓國企業的觀念與身處的德國如此不同的情況下,管理層和人資部門開會的過程中,衝突、溝通與妥協的循環。

對韓國人鞠躬、對德國人說嗨?打招呼的文化差異

最明顯的便是語言:德國文化和韓國文化裡相當不同的一點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德文裡面有分平語(Duzen)、敬語(Siezen),就像是中文裡的「你」和「您」,無論是平語還是敬語都是雙方同步的;換言之,若我對你使用敬語,你也對我使用敬語。若兩人間使用平語,則兩人都稱呼對方「你」。

無論年紀,只要使用敬語就是以姓氏稱呼,像是「施耐德女士」、「穆勒先生」。若是平語,則直接以名字相稱。然而無論何種關係的兩個人,見面都能簡單以「哈囉」做為開場白。比如曾經我的論文指導教授突然說,:「既然我們這麼熟了,就 Duzen 吧!」如此一來,我也不能稱她老師,而是直呼其名,在德文語法上才是正確的。

但在韓國文化,注重長幼尊卑分明,年輕人不可直呼長輩姓名,前後輩對話則一方可使用平語一方只能用敬語。根據我看韓劇和在公司的親身觀察,韓國人因年紀產生的階層十分嚴格,不用敬語會被視為非常無禮的。因此,韓國人在打招呼問候時,無論跟同輩還是前輩,只要不是很熟,一定會點頭搭上鞠躬,不會只有簡單的招手。我也曾經在電車上跟一個韓國弟弟用英文有說有笑,下一秒他突然對著一個年輕女乘客認真點頭、問好,讓我一時轉換不過來,後來他才跟我說車上的人是教會認識的教友。

在我的公司裡,員工德國人、韓國人交雜,也因此衍生了有趣的現象:一群人見面時,韓國人會對韓國人鞠躬問好,而對德國人則簡單哈囉。或是有時我會在走廊上遇到不認識我的韓國實習生,對我大力的鞠躬問好。又尤其最近因為戴著口罩更難認臉、到底是不是韓國人,有一次進到茶水間,坐著正在聊天的實習生本來嬉嬉鬧鬧,瞄了我一眼急忙收起笑容用力點頭,點到一半又發現是我這個「外國人」,笑容立刻回到臉上,說了一聲「嗨」!

為了避免因語言產生的尷尬場面,韓籍高層都有英文名,讓德國員工叫起來方便,被叫的韓國人也不會彆扭,但韓國人之間,仍不以英文名相稱。

當韓國的加班文化與德國的工時法律規範碰撞

韓國的公司文化很愛加班、視加班為常態。但儘管身為韓企,我司相當本地化,設有為員工爭取權益的勞資委員會(Works Council),關於工時和休假的規範也比法律優惠,除了公司統一年假 30 天(德國法律規定 20 天),婚喪喜慶搬家還給予特殊假期;工時部分一天為 8 小時,只要部門在核心時間有人在,自己可彈性安排工時,累積的超時更可以累計成為休假。

我任職的韓國公司內除了領導層之外,各銷售部門的產品經理也是韓國外派,而他們的組員則通常是德國本地入職的韓國人,大多是在德國念書、通德語的年輕人。這些人儘管跟德國員工在一個建築裡工作,對他們來說,比起遵守工時限制,把工作完成更加重要,這些人在 HR 眼中相當棘手麻煩──為了防範他們超出工時、違反德國法律,還在打卡系統增加了自動郵件功能。一旦有人下班打卡超過德國法律規定的最高工時 10 小時就會發送 HR 及 CEO,並且 HR 每月發送違規名單郵件,警告部門主管。

另外,德國的病假文化也相當值得一提,德國能享有最長 6 週的有薪「病假」,而且若生另一種病,又能再有 6 週。通俗叫法是「病假」,在法律上具體的名義是「無法工作」(Arbeitsunfähigkeit)。在德國要跟醫生拿病假條相當容易,正確的做法是診斷醫生要詢問病患工作內容,才能判斷是否能開這張「無法工作假條」,比如說腳骨折不能開公車,但還可以用電腦辦公;但目前為止,我沒遇過這樣問的醫生。通常需要病假條,醫生就會開給你,甚至還會大方的以週為單位開具。很多德國人濫用這個權利,頭痛請病假、周五不想上班請病假、想出去玩年假不夠也請病假,有些人離職前乾脆病假 1 個月,而有些人病假 6 週後就會神奇痊癒回來上班。

在必然存在的差異中尋找平衡

如此不同的文化觀念,加上語言的隔閡,容易讓彼此無法了解甚至諒解。我經常聽到德國主管和韓國主管開完會回來抱怨他們的「韓式風格」,甚至嘲笑韓國人的作風;而韓國人則相當程度的不能認同德國人,雙方都完全無法理解對方的思維模式,但同時,彼此為了推進工作,再不理解還得繼續努力、繼續嘗試,用英語盡量客氣、尊重的溝通。

身為一個在德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且德語流利的台灣人,在一個德國框架下經營的韓國公司工作,其實十分微妙。我除了同時經歷雙重異文化,還必須在這兩個社群中想辦法找到一席之地──我也因此開始學習韓文,想藉由理解、進而喜歡上甚至享受每天上班的時光。在國外生活多年,我體悟到讓對方能用自己熟悉的語言說話,是多麼大的善意;能用自己的母語表達,是多麼不容易特權。我願抱著這份好奇與善意,讓同樣身在異鄉的韓國同事感受到一絲幸福感,就像每當有人對我的文化表達好奇與善意時,我感受到的那股暖意一樣。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在落腳德國的韓國企業任職,一位臺灣人的異文化職場觀察:加班文化與工時規範如何平衡?》,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低薪只是幫兇:台灣劣質企業文化,才是逼走理工人才的真正兇手
「台灣企業啊,到底還剩些什麼能跟人家比?」──讓員工擺脫職場「過勞」,才有資格稱自己是「幸福企業」

作者簡介:

吳好,出生成長於台北,在德國沿著萊茵河游移第 7 個年頭,現居法蘭克福,於韓國公司人力資源部門上班,也因此開始學韓文追韓劇。認為什麼都是主觀的,總不自覺的試著客觀,也因此沒有什麼堅定的主張或想法。內心不敢說出口的夢想職業是舞台總監和出版社編輯,正在人生 30 的關頭重新認識自己。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幫幫忙,不要再造神了,行不行?
李登輝十個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蘇嘉全辭官能止大蘇小蘇之亂?
論文風暴可降溫?高雄補選投票數難免仍將創新高!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