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縮短工時適得其反

工商時報【譚淑珍】 韓國政府原先藉由將法定每周工時縮減為52小時,迫使企業增加人力,結果,不過實施八個月的時間,反而減了10萬6千個工作機會。 ■The grace period for the 52-hour workweek ended.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mployment and Labor on April 1, large companies with more than 300 employees will now have to strictly comply with the shorter workweek. 從4月1日起,在韓國,凡是僱用人數達300人以上的企業,法定每周每人工時不得逾52小時,否則,韓國僱用勞動部將會對企業開罰。 韓國總統文在寅上任後,推動法定工時每周減為52小時,用意是透過減少工時,讓勞工能夠生活與工作兼顧,同時,也打算透過工時的減少,「迫使」企業不得不增加員工,進一步達到擴大就業的目的。 失業人口不減反增 結果,從2018年7月開始實施時,法定必須要實施每周工時52小時的企業,就業人口是256萬5千人,緩衝期到2019年4月1日結束時,就業人口已減為245萬9千人,足足少了10萬6千人。 這與當初政府設定的「減少工時」=「增加就業」,呈現出相反的結果。 就像當年台灣推行一例一休時,「小英政府」相信將會迫使企業不得不增加人力時一樣的道理,結果,台韓政府的預期也都與現實相反。 2018年3月,韓國政府為了說服社會縮減每周工時反而更有利於擴大就業,還特別進行調研究,依據政府的調查研究報告,工時減少,對勞工薪資維持不變、甚至增加,但是會因為工時減少、工作不變,而增加12萬5千到16萬個就業機會。 相較於韓國政府的樂觀預期,民間智庫卻做出了「正確」的預測。 2018年7月,韓國企業開始實施每周52工時後,韓國經濟研究院就預測,在工時減少的同時,如果企業的生產力、獲利能力沒有跟著提高,只會讓企業減縮補人的計畫,同時預估至少減少9萬5,400到10萬2,900個工作機會,這個預估數字與實際減少數字差距甚微。 基本工資增 企業負擔重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法定工時減少,確實是會帶動就業機會的增加,問題是,文在寅政府在減少工時的同時,又大幅增加最低工資,勞工工資或許維持不變或增加,但相對的,企業法定勞動成本卻是愈來愈重。 當企業的法定勞動成本不斷上揚,企業生產力、獲利能力又沒有相對提高時,最佳因應方案自然只能縮減人力,不只是300人以上的企業是如此,中小企業的減縮情形更為嚴重。 政策看一不看二 效果差 在此同時,文在寅政府又大力的推動工業4.0、AI人工智慧等,反而更加促使企業以機器取代勞動人力,結果是就業機會也跟著加速度的減少...。 也難怪,韓國企業、社會、輿論對文在寅政府的政策總是有著「看一,不看二」的批評,意思是這個政府只看到一體,不知道一體總是有兩面,韓國人對政府的批評,不也是台灣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