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謀犯罪即判刑 安倍推反恐法案惹爭議

日本國會參議院15日通過俗稱「共謀罪」法案的「組織犯罪處罰法」修正案。這項法案施行後,遭指控預謀進行恐攻等罪行的人,即使尚未犯罪,也可能遭到起訴、判刑。由於這項法案的適用範圍寬廣,引發外界批評。聯合國專家與學者也提出警告,認為這項法案可能危害民眾的隱私權與言論自由。 ◎政府強推法案 主張須加強反恐 日本執政聯盟的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及公明黨(Komeito)為了快速通過「組織犯罪處罰法」修正案,15日凌晨以罕見程序,省略在參院法務委員會的表決程序,直接將這項備受爭議的法案交付參院全體會議,最後以165對70票通過法案。 在野黨與日本律師聯合會(Japan Federation of Bar Associations)都強烈反對這項法案。日本民眾對此則是意見分歧,共同社(Kyodo)5月進行的民調顯示,支持這項法案的比例為39.9%,反對者則有41.4%。15日參院通過法案的當晚,已有大約5,000名反對修法的人士在國會大廈外示威抗議,譴責這是一項「專制」的法案。 日本當局宣稱,推動這項法案,是為了在日本準備主辦2019年世界盃橄欖球賽、以及2020年的奧運會之際,強化日本的反恐措施;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更強調,日本必須通過這項法案,才能加入聯合國2000年通過的「打擊跨國組織犯罪公約」(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sed Crime)。 ◎預謀犯罪即可懲罰 組織成員連坐 具體而言,修正「組織犯罪處罰法」之後,共有277種罪行納入這項法案的適用範圍。朝日新聞指出,若有2人以上策畫執行犯罪,並且有1名以上的成員進行「籌備資金與物品」、「勘察相關場所」等的「準備行為」,就成為這項法案的適用對象,該集團全體成員都可能遭到起訴、判刑。 共同社分析指出,犯罪行為可以分為預謀、準備、未遂、既遂等4個階段,而日本刑法的原則,是以處罰「既遂犯罪」、也就是已經實行的犯罪為主,只有針對特別重大的罪行,才會處罰未遂犯罪。但是新法通過之後,在犯罪的預謀與準備階段,就可以處罰犯罪團體的全體成員。共同社引述法律專家的看法認為,如此一來,將「從根本上顛覆現行刑法體系」。 ◎適用範圍寬鬆 遭質疑欠說服力 另一方面,日本律師聯合會等批評人士也指出,修正後的法案所涵蓋的部分罪行,與恐怖主義或組織犯罪並沒有明顯的關聯。英國廣播公司(BBC)就列出了適用預謀罪範圍的部分罪行,其中包括靜坐抗議公寓施工、非法拷貝音樂檔案、使用偽造郵票、在保育林地採集香菇、以及逃漏消費稅等等。 面對外界質疑「組織犯罪」的認定標準,有政府官員主張,犯罪集團可能販賣盜採的香菇牟利,作為犯罪資金。對此,每日新聞(Mainichi)在4月發表社論認為,政府這項說法「沒有說服力」,因為「販賣盜採的海產也可以牟利,卻不受處罰。山產與海產有何不同?」 ◎監控預謀犯罪 恐威脅言論自由 此外,為了在預謀階段破獲犯罪,警方勢必將擴大進行監控行動。慶應大學(Keio University)退休憲法教授小林節(Setsu Kobayashi)就表示,「接下來可能會立法允許警察竊聽電話與日常對話。」上智大學(Sophia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中野晃一(Koichi Nakano)也說,民眾往後可能會擔心政府監控電子郵件、簡訊及社群網站的內容,以蒐集預謀犯罪的證據,結果將導致民眾不敢表達對政府施政的不滿。 聯合國隱私權特別報告員卡納塔西(Joseph Cannataci)上個月發表了對安倍晉三的公開信,表示這項修法可能有「導致過分限制隱私權與言論自由」的風險。卡納塔西15日再次批評,日本政府利用「恐懼心理」,來通過這項「有缺陷的立法」。不過,目前看來日本當局推動這項法案的態度相當堅決,安倍本人甚至指責卡納塔西的發言「不公平」,態度沒有任何軟化的跡象。外界預料,針對此法案,日本國內將可能出現更多的示威抗議活動。